马鹿胍隧道岩溶水处治技术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鹿胍隧道岩溶水处治技术研究 1 隧道建设面临特殊的地质环境和高风险性,这是导致隧道地质条件的基 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整个洞穴通常具有高压、高水、洞穴和断层特征。因此,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突水突泥等灾害,灾害一旦发生轻则冲毁机具、淹没隧道及正常施工被迫中断,重则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些地下工程会因此而被迫停建或改线。宜万线岩溶隧道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岩溶突水、突泥风险巨大,其规模、数量及工程处理难度为国内外罕见,沿线隧道已经发生过大规模突水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岩溶灾害处治是岩溶隧道施工的一道难题,虽然在国内外隧道建设史上遇见过形态、规模各异的岩溶不计其数,也总结出许多成熟的经验和工法,但是由于岩溶的特殊性、差异性及高风险性,岩溶的预测、施工始终是隧道建设的一个关键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才能从容应对。本文针对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特大岩溶灾害问题,首先分析了岩溶突水特征,主要介绍了+978溶腔及溶腔水的工程处治措施,为今后类似岩溶隧道的施工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 项目总结 2.1 平行导坑,线为平导线位 隧道里程为DK251+195~DK259+185.4,位于湖北省恩施市的屯堡镇和团堡镇。Ⅰ线全长7 879m,隧道左侧30m设置平行导坑,Ⅱ线为平导线位,全长7 836m。马鹿箐隧道是宜万铁路全线八座一级风险隧道之一,地质极为复杂,地下暗河、岩溶高压富水溶腔等不良地质广布,多次遭遇岩溶溶腔特大型突泥突水,为目前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瞬间突涌水量最大的隧道,其工程难巨程度、工程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之大实属罕见。为了保证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安全,经相关单位多方论证,在隧道进口位于平导左侧20m设置泄水洞一座,全长4 701m。 2.2 地表地表及地下水分布 隧道分布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P1q、P1m、P2w、P2c)、三叠系(T1d、T1j)的碳酸盐岩地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金子山复向斜中四方洞向斜南东翼地层中,呈单斜状,岩层走向北东,倾角平缓一般5°~15°,四方洞向斜,轴线方向总体为NE30°~60°,向斜呈宽缓型。隧道地表主要出露三叠系大冶-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地层,有志留系中统、泥盆系中、上统、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下统及第四系。 隧道所在地属长江一级支流清江流域,隧道进口在清江支流―渡口河的分支长阳沟,出口位于箐口河东。渡口河汇入车坝河水库,箐口河在硫黄井注入地下,汇入小溪河暗河系统。地表水的分布及发育高程控制了地下水系统的动力循环格局,进而对区内岩溶发育和展布结构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隧道地下发育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岩溶地下暗河系统,呈四通八达。漏斗、落水洞、暗河系统普遍发育,位于小溪河暗河系统上游补给区,施工时可能发生大规模突水、突泥,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并引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 2.3 项目施工困难 隧道从2006年遭遇+978岩溶后,多次发生突水突泥自然灾害,如何安全通过+978溶腔是本隧道的施工重难点。 3 +971溶解腔的初步突然洪水分析 3.1 隧道突水灾害概况 2006年1月21日,出口平导掘进至PDK255+978,在出碴作业过程,遭遇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大突水地质灾害,淹没出口工区全部平导和正洞,隧道瞬间涌水量达到200m3/s,持续时间约2h,共计突水110万m3。此后10个多月的抢险过程中,又连续发生 “1.24”、“7.23”、“8.13” “8.18”特大突水灾害。图1为“1.21” 现场突水情况。 3.2 突水灾害概况 泄水洞揭开前方主溶腔后,08年4月10日至11日降雨60.1mm,11日17:05泄水洞掌子面溶腔充填物瞬间被溶腔水击溃,随即泄水洞内大量突水、突泥,17:25洞内洪峰至泄水洞口,持续时间20分钟,据估算,瞬间突水达143m3/s,每小时高达52万m3。“4.11”溶腔突水后,由于泄水洞掌子面被反复淤塞与击溃,4至8月又连续发生了“4.19”、“5.10”、“5.23”、“5.26”、“6.12” 、“6.18”、“6.20”、“6.21”、“7.4”、“7.5”、“7.22”、“8.15”、“8.28”共13次大规模突水突泥突(涌)水灾害,损害最大的几次是“4.11”、“4.19”、“5.10”、“7.22”突水灾害,其中“5.10”突水高峰时17分钟内突水12.3万方,携带溶腔突出物主要为块石、碎石及淤泥混合物,图2所示为突水后洞内滞留的巨石。经估算,进口工区突水量累计约159万m3、突泥约7万m3。 4 +97溶解腔供水技术 4.1 前探地质情况分析 施工中采用超前水平钻孔和TSP-203、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仪等物探方法进行综合预测预报。现场成立施工地质预测及预报队,由从事多年隧道施工和地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