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选
第一节
王惟一的针灸学术思想
王惟一,也有书称“王惟德”者,学者考证,此乃为避宋真宗讳而改,实为一人。其籍贯不详,生卒亦无文献记载。据专家从其成书年代来推测,约生活于987—1067年。宋仁宗时(1023—1063年)曾任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等职。王氏精于方药和针灸,为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尤工厉石。于天圣初年(1023年)奉敕对针灸腧穴重新厘定,订正讹谬,撰著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于1026年完成该书。后于1027年设计并主持铸造铜人针灸孔穴模型二具,随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被其刻于石碑上。这为针灸图经的传播和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原刊本为三卷,“天圣石刻”也为三卷,以后的传本卷数有差异。原书三卷中,上卷首载人身十二经脉周流全身的短论,其次为“十二经脉及起止穴图(此为大标题)”,次载正、伏、侧三人经脉图(即拓本所题“十二经脉气穴经络图”),再论十二经的循行、主病以及各经穴数、穴名、部位,最后论及督、任脉循行,及其相应腧穴的穴名与部位。中卷首载有关“用针之理”“针灸避忌之法”的短论和“针灸避忌之图”,其次按照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侧的顺序,分部记述头面躯干部腧穴的定位、刺灸方法及主治病证。下卷首载十二经脉流注孔穴图,其次按经记载四肢部的腧穴。另外,宋石刻还于卷下后附载“穴数都数”“修明堂诀式”“避针灸诀”等内容。
一、重穴法考证,规范针灸理论
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书籍经过长期辗转传抄,图籍、经络、腧穴的内容十分混乱,给针灸的传播及后世学习带来了极大不便。有感于此,王惟一在总结、参考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腧穴理论进行了考察。据序中所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是在前代文献的基础上,“纂集旧闻,订正讹谬”。王氏对腧穴的考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统一取穴方法 宋之前取穴有尺量、绳量及同身寸折量等多种方法。多种取穴法的存在使得取穴定位标准说法不一,不便后学。为此,王惟一以《太平圣惠方·明堂》中所载的“取中指内纹为一寸”的同身寸取穴方法为统一标准,同时用没有收缩性的薄皮竹片为折量工具,这样,对中指同身寸法及折量工具都作了明确规定。
2.厘定腧穴归经 腧穴归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同一腧穴在不同文献中归于不同经脉,使得腧穴理论显得十分混乱。鉴于此,王惟一在前人归经论述的基础上,将手足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腧穴进行了归经。如将中府、云门归于手太阴肺经,将缺盆、头维归于足阳明胃经等。大部分腧穴归经自此以后被延续下来。
3.考订腧穴定位,增补新穴,增加腧穴主治 王惟一在参阅以前明堂著述的基础上,对存在不同说法的腧穴定位进行了重新考订。如前顶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说:“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陷中,甄权《针经》云是一寸,今即依《素问》一寸五分为定。”对于新穴的增补,王惟一从前代文献中选取了阳关、厥阴俞等四穴归于经穴中,将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的灵台、腰阳关归入督脉等,使穴名数达354个。对于腧穴主治内容,王惟一则根据前人论述,重新进行了归纳,并按以穴统证的形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对一些腧穴的主治进行补充,如青灵穴补充了“头痛振寒,目黄胁痛”,本神穴补充了“癫疾,呕吐涎沫”等。原书中“今附”“新附”条下的主治证应是王氏所增补。
4.整理针灸禁忌,收录针灸验案 前朝医籍如《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及《外台秘要》等专书都有对针灸禁忌的论述。在此基础上,王惟一进行了综合归类与整理,并依据当时医学经验提出新的禁忌。书中对针灸禁忌的论述主要可分为三方面:腧穴禁忌,针灸饮食等禁忌,针灸时、日、月禁忌。如合谷穴,王氏最早提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囟会穴,《铜人经》载“八岁以下不得针”,缘“小儿囟门未闭,刺之恐伤骨,令人夭”,故当禁针。此穴至今仍为小儿禁刺穴。此外,王惟一等编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时,将史书或医书中的针灸医案附于相应的腧穴下。如脑空下有云:魏公苦患头风,发即心闷乱、目眩。华佗当针而立愈。这便于古今对照,是腧穴主治演变的有益记载。
二、绘图铸铜人,强调腧穴定位
尽管宋以前明堂图就已经存在,但由于诸家定位不一,所绘明堂图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王惟一不仅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腧穴理论进行考证和规范,而且还在书中绘制了十二经穴图十二幅、经脉三人图各一幅。同时,为了更直观地显示人体腧穴分布及经脉归属,他还设计并铸造了针灸铜人。该铜人真人大小,内装铜铸脏腑,外刻孔穴,每穴孔内装满水银,外封黄蜡,作为当时医生考试的工具。“用此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汞,俾医工以分折寸,按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汞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
《齐东野语》记载:“以精铜为之,脏腑无一不具,其外俞穴,则错金书穴名于旁,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可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