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小儿推拿学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docxVIP

本科小儿推拿学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导学】主要介绍小儿推拿学发展史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小儿推拿学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与著作。 学习重点 小儿推拿学发展史形成、发展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及学术特色。 学习要求 按照小儿推拿发展四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展开学习与讨论。 重点内容 形成时期(明清时期)的代表著作的名称、作者及学术特色。 小儿推拿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小儿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抚触动作,逐步发展到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手法操作形式,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小儿推拿学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宝贵经验,是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结果,它对我国小儿的健康及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本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均是在此时期构筑和奠定的。随着推拿学和儿科学的出现小儿推拿开始萌芽。 此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儿科医生和儿科病历。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齐王中子诸婴小子病召臣意,诊其脉,告曰:‘气鬲病,使人烦满,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忔食饮。’”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婴儿病痫方”和“婴儿瘛方”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方法的文字记载,其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该法是一种器具按摩法,后世的刮痧疗法应属此类,至今仍常用于小儿感冒、中暑和小儿惊风等病。《黄帝内经》作为中医临床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也指导着小儿推拿的发展。如记载了按摩工具——九针中有“圆针”和“鍉针”的记载。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首次记载了膏摩,“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膏摩法是指应用特制的中药膏涂抹于病患处并使用手法按摩的一类操作方法。该法通过手法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不但提高了疗效且保护了皮肤,同时也为小儿推拿使用介质奠定了基础。 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 晋唐时期是推拿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推拿按摩在内、外、妇、伤等各科及急症治疗和养生保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儿推拿也散见其中。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创的指针法、捏脊法、颠簸法等手法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其中有关捏脊法的记载:“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从龟尾至项乃止,未愈更为之。”现今小儿捏脊流派的形成正是得益于此。 隋唐时期按摩已成为国家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隋朝的官方医学校“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唐代的“太医署”规模更大,除按摩博士外,还设有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等共计70余人。同时隋唐时期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奠基时期,太医署除了设有按摩科外,还有少小科(即小儿科)。据有关史料记载,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与小儿之分。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小儿病专论6卷,共计255候,详细记述了小儿的保育病症,并在所有卷末附有按摩导引方法。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将妇人、少小婴孺诸病列专篇论述,其中小儿病症分序列为初生出腹、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胀满等九科,并应用膏摩防治小儿疾病,如“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首次将膏摩应用于小儿保健推拿,而且系统记载了运用膏摩治疗小儿“少小心腹热”“少小中风”“中客忤”“项强欲死”“小儿鼻塞不通浊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乳食”等十几种病症。唐代的儿科医生需要经过医学博士教授5年,考试合格后方为小儿医。隋唐时期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最为昌盛的时期,医学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推拿学的发展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而且随着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医推拿也开始传入日本、朝鲜、印度和西欧各国。 宋元时期,推拿学在理论和临床发展上均遭受了重大挫折,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存在了近400年的按摩科,以按摩命名的专著仅见《宋史·艺文志·按摩法》,惜已亡佚。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运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北宋沈括《良方·十卷》记载了用掐法治疗脐风,这也是宋朝少有取得的一项关于小儿推拿疗法的成就。此时期的中医儿科学得到了全面发展,流行于唐末宋初的《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其影响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