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进展
病毒也被称为“人体内免疫病毒综合征”,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综合征,主要是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本病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现以来,已造成人类大约2500万人的死亡,由于本病感染率高、面积广、死亡率高,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被称之为“世纪瘟疫”。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在我国经历了3个流行阶段:传入期;扩散期;快速增长期。我国现正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感染者已超过100万,每年新报告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仍然在不断增加,艾滋病疫情仍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治疗艾滋病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一定进展,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现就艾滋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及面临着问题提出笔者的意见如下。
艾滋病是“伏气温病”
艾滋病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但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潜伏期,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记载。成无己首创“伏气”之名,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认为,邪伏“膜原”。蒋心悦认为:艾滋病传染性强,病情重,死亡率高与中医学疫气为病概念相合。并认为HIV之所以能够让内外组织器官受其侵害,是因为HIV寄留在体内的部位是个既能达表又能入里的脏腑-三焦。屈冰认为:艾滋病有“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及“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的特点,故可归属于“疫毒”范围。又因艾滋病人夏季多表现为湿邪为病的特征,如胸闷气短,乏力倦怠,舌苔厚腻,大便粘滞不爽,脘闷纳呆等而且病程长,发展慢,这与中医学上的湿性粘滞,起病相对滞缓的“湿温”病相似。又因在艾滋病期,大多数病人表现出五脏虚损的症状:身疲乏力、消瘦、自汗、盗汗、纳呆、腹泻、低热、面色晦暗或萎黄等等,且易感受外邪,从而出现各种合并症状,故认为艾滋病是由于邪毒外侵和肾精亏损,造成脏腑虚损和气血津液失常,属于“虚劳”的范畴。又因艾滋病的病因为邪毒内侵,经血液、房室劳伤或胎生而侵入体内,伏于募原,侵蚀脏腑及气血津液,渐至脏腑虚损,气血阴阳失衡,其中尤以脾胃虚弱、肺卫不固、肾阴、肾阳两虚,痰湿、瘀血为患的临床表现多见。正气大虚,复感外邪,则百病丛生,又可见到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病症。因此,艾滋病的发病与传变符合“伏邪”发病的特征与规律。邱红等认为:艾滋病潜伏期长,发病急,病情重,当温热邪毒从里透发而出则引起斑疹、吐血、便血、尿血等症状,甚则出现热毒炽盛,热盛动风的表现,因此本病属于“伏气温病”范畴。总体而言,一般把本病归属于“温病”、“虚劳”、“湿温”等病范畴。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当时由于非洲地区艾滋病广泛流行,造成了当地大量人员的死亡,成为严重影响当地人们身体健康的的传染病。1987年坦桑尼亚总统访问中国,提出希望中国政府派出中医药专家支援该国治疗艾滋病。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坦桑尼亚卫生部鉴定了双方合作协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坦桑尼亚国莫西利亚医院合作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这是中国第一次由组织有计划进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此后,随着国内陆续发现了HIV/AIDS患者,许多有志之士开始了探索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同时相继开展了许多中医药科学研究项目,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时任吴仪副总理的指示,在国内的安徽、河南、河北、广东、湖北五个省份率先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此后陆续扩大至北京、江西、湖南、云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黑龙江等16个省份,至今累计治疗HIV/AIDS患者近9000余人,这也是至今为止由政府组织的最大规模的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项目。经过5年的系统观察与研究,初步显示出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病痛、延缓病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劳动能力的恢复、维护免疫功能的稳定、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与病情等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疗效,深受广大艾滋病患者的欢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防治艾滋病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病因病机
1 病因病:病因病
艾滋病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未见有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及强烈传染性,多数医家将其归类为疫病,即其发病主要是由于外感疫毒戾气、内伤气血津液所致。《素问·评热病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多因恣情纵欲,耗伤真阳,致正气亏虚易为“疫毒”所感;或交媾之时,“疫毒”乘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
1.1 焦疫邪病变证蜂出试验
艾滋病是因外感疫毒所致,大家都有一致的认同,但是对于外感和邪伏部位却见解不一。赵淑珍认为,疫毒通过精窍或皮肤侵入,伏于血络,内舍于营,累及脏腑而发病。蒋心悦认为,本病疫邪属湿热之邪,寄留在人体的三焦,既能达表,又能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