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词歌曲《秋窗风雨夕》与《枉凝眉》的艺术特色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经典文学著作,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结构严谨,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气势宏大,深受人们喜爱,影响颇深,因而成为文学不朽之作。1987年中国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在小说《红楼梦》中遴选了十三首经典诗歌编写,《红楼梦》声乐组曲由此得来。这套声乐组曲情感丰富、曲调优美、悠扬婉转、鲜明生动,深受人们喜爱。诗与乐在中国历史长河发展中两者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人们内在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只有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才能寓情于景,将潜在的语言艺术、韵律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与歌的合璧无疑是一种美学艺术,是一场艺术盛宴,如此才能引起读者和听者共鸣。本文针对《红楼梦》组曲中《秋窗风雨夕》与《枉凝眉》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感受诗与歌的合璧,体会其中的“美”。
关键词:诗与歌? 音乐? 艺术特色
中国音乐自古以来是以歌、舞、乐三种形式发展并存的,随着时代变迁、人类文明进步,春秋末年出现《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收录了中国民间各个地区的民歌,其曲调优美、朴素、淳朴、感情真挚,从中体现了人们对诗歌与音乐的热爱之情。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一书中编写了许多经典诗句,本文则针对王立平先生为《红楼梦》创作的声音组曲进行分析,体会诗与歌的融合,两者相得益彰、情景交融、独具特色,二者的结合创造出了无限可能。
中国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把《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编写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组曲。《秋窗风雨夕》和《枉凝眉》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诗词,这套声乐组曲一共有13首作品。本文选取了《红楼梦》声乐组曲其中的两首经典作品为例,从歌曲的背景、文学内涵,以及音乐特性和演唱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
《枉凝眉》主要是从第三者的角度来描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秋窗风雨夕》则是黛玉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夜里借景抒情,哀叹自己的忧伤。两首作品都营造了一种悲愁相交的情绪。
王立平先生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去研究《红楼梦》,所以才能得出如此叹为观止的音乐作品。他曾说过:“写出好的音乐当然需要精准的技术,但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去感受,只有在感情的刻画上细致入微,才能通过音乐使人物的内心刻画入木三分。”诗词与歌曲相融合,体现出文学和音乐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从而也衍生出诗与歌合璧给人传达的美感、韵律,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之处。
一、《秋窗风雨夕》
(一)歌曲背景
古代诗人在构思、写作诗词时常会运用一种借物喻事或借景抒情的手法,主要是寄托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例如:“春天”总给人一种生机、活力四射、充满希望的感觉。“秋天”则给人一种浓浓的哀伤,总会令人多愁善感。《秋窗风雨夕》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书中写到林黛玉在秋分时节咳嗽病又犯了,病情在加重,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薄暮,窗外风雨凄凄。回想往事的烦恼与自身的遭遇由此让她有所感伤,黛玉忧心忡忡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到书中故事,她仿佛联想到自己现在的窘迫处境,为此她心存悲伤,于是黛玉仿效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样式、格调写成了《秋窗风雨夕》。全诗围绕着“秋”字,通过对一系列秋天景物进行描绘,表达了黛玉对自身遭遇满怀伤感和悲愁无人体会的心情,这些则是在为她悲惨的命运作铺垫。
(二)歌词的文学内涵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从歌词文字层面来看,这是一首充满哀伤悲愁的歌曲,表达了孤弱多病少女在这风雨交加的夜里满怀愁绪无尽感伤,全曲通过灯、窗、秋花、秋风、秋夜、秋雨、秋等自然景象,以“秋”为主题情景交融,层层递进。第一句描绘的是秋天的花凋零,草枯竭。在这昏暗的灯光下,把这秋夜衬托得更加漫长。窗外的秋色给人一种无尽的感觉,风雨交加更加让人感到凄凉无助。烛台上的蜡烛在晃动着,这哀伤的秋愁牵动着离别伤感。谁家秋院没有秋风?何处的窗外没有雨声?用丝绸做的棉被怎么也抵挡不了秋风寒冷,窗外的雨声也更急促。不知道这风雨几时消停,泪水已将窗纱浸湿。从歌词当中,笔者可以深刻体会到黛玉的多愁善感、身心孤独,另外,读者更能从中感受到黛玉的才华横溢。
(三)音乐分析
从歌词形态上看,这首诗的音乐语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四句为一个循环。这首歌曲属于再现的二部曲式结构,节拍为4/4拍,运用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五声羽调式,速度为中速,旋律悠长,节奏舒缓。前奏运用E羽调式开始,并采用在同一旋律上反复吟唱的分节歌形式进行。以景切入,歌词中“秋花”“秋夜”“秋风”“秋雨”等景色层层展开,动人心弦,达到情景交融、身临其境的效果,也为烘托出一种悲凉情感作铺垫,把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
从旋律走向来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