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滑动沉积层是湖盆内水下沉积物重力流动的类型。它通常生长在水深的黑色粘土中。这是一个有利的储层,具有良好的储存条件,是有利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目的。大部分的滑塌浊积岩是前缘席状砂或河口坝砂体在重力、地震等作用下,外部剪切力克服内部的粘结力而发生崩塌、滑移后再沉积的产物,其成分、结构等与原始沉积物关系密切,原始沉积物基本上决定了滑塌浊积岩的特征。前人在霸县凹陷的母亲—高家堡地区进行过许多研究工作,认为古近系沙三段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为主。笔者首次提出鄚州—高家堡地区古近系沙三段发育滑塌浊积岩,
霸县凹陷州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沙三段滑塌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滑动沉积层是湖盆内水下沉积物重力流动的类型。它通常生长在水深的黑色粘土中。这是一个有利的储层,具有良好的储存条件,是有利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目的。大多数的滑塌浊积岩是前缘席状砂或河口坝砂体在重力、地震等作用下,外部剪切力克服内部的粘结力而发生崩塌、滑移后再沉积的产物,其成分、结构等与原始沉积物关系密切,原始沉积物基本上决定了滑塌浊积岩的特征。前人在霸县凹陷鄚州—高家堡地区进行过许多研究工作,认为古近系沙三段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为主。笔者首次提出鄚州—高家堡地区古近系沙三段发育滑塌浊积岩,在分析其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滑塌浊积岩的沉积模式,并对其成因和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
1 古近纪构造发育特点
鄚州—高家堡地区位于冀中坳陷霸县凹陷的中南部,勘探面积约为450km2。研究区划分为岔河集—高家堡背斜构造带、鄚州背斜构造带、文安斜坡、鄚州和淀北洼槽带5个二级构造单元。古近系沙河街组分为沙四段下亚段、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沙三段中亚段、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沙一段下亚段和沙一段上亚段8个三级层序。存在北西向和北东向2组断层,北西向断层发育早,在沙四段沉积时期以后活动迅速衰减;北东向断层从古近纪早期开始活动至渐新世期间继承发育,控制了古近系的沉积。在沙三段沉积时期基本受北东向断层控制,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早期霸县凹陷边界同生断层活动强烈,凹陷快速下陷,在西高东低的地貌背景上,形成了湖盆广、水体深的沉积格局,其沉积厚度和沉积中心受断裂走向和断裂强度的控制,此时是霸县凹陷古近纪水体最深的时期,发育大套暗色泥岩,也是霸县凹陷最重要的成油期。在沙三段沉积晚期,拉张断陷活动逐渐减弱,断陷抬升、水体振荡作用相应增强,沉积厚度依然受区域断层的控制,滑塌浊积岩发育在沙三段沉积中晚期。
2 滑动沉积层岩石的沉积特征
2.1 结构、岩屑及矿物
研究区的滑塌浊积岩发育在大套湖相深灰色泥
岩之中,砂岩粒度细,主要是细砂岩,其次为粉砂岩,未见粗砂岩和砾岩,其下部是厚层块状深灰色泥岩和灰质泥岩的互层,粉细砂岩表现为规模不等的透镜体,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分选中等,磨圆中—差,以次棱—次圆状为主;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杂基含量高,反映了较近源的快速搬运、沉积。砂岩碎屑成分中石英含量为42%~58%,平均为47.6%,常见石英次生加大且加大边较宽;长石含量为31%~44.9%,平均为38.2%,部分长石风化程度高,偶见长石次生加大;岩屑含量较少,为10%~17.5%,平均为14.1%,岩屑成分以酸性喷出岩为主,少量中基性喷出岩、粘土、碳酸盐岩和一些变质岩的岩屑。
2.2 悬浮节流体参数法
研究区滑塌浊积岩是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再搬运形成的,粒度也具有继承性,粒度概率曲线主要有2种类型(图1):一种为比较对称的弧形,?值为2.0~7.0,反映了沉积物下沉时,重力分异对较重的颗粒比较轻的颗粒更有效,后者仍混合在残留的湍流中,结果使粗端分选较好,线段陡并向着细端逐渐变平;另一种为两段式,颗粒由悬浮次总体和跳跃次总体组成,悬浮次总体含量较高,?值为2.0~7.5,曲线斜率小,两段式的概率图特征与典型的浊积岩的概率图区别较大,与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的粒度概率曲线具有相似性,说明滑塌浊积岩在粒度特征上继承了三角洲前缘的特征。在家5井3 363~3 435m井段的C—M图上,样品点分布平行C=M基线,反映了整体以悬浮搬运为主,跳跃组分与悬浮组分没有明显的分异现象,无滚动部分。随着水流强度的减弱,C和M值始终成比例地减小,反映了以递变悬浮沉积为主的特点。
2.3 层内构造研究区地质特征
层面构造 浊流流经沉积物表面时会形成槽模、沟模等多种印模构造,研究区内可见到槽模。槽模是一些规则而不连续的舌状凸起,高度为0.3~1.2 cm,宽度为1.5~2.8cm,呈椭球状。槽模的上部为细砂岩,与下伏的泥岩直接接触,槽模形成于有强烈底流和冲刷作用的沉积环境中,在研究区是浊流沉积的特征标志,其细而低的一端指向上游浊积岩,所以具有指示浊积岩来源的意义。
层内构造 研究区主要包括沙纹层理、滑塌变形层理、球枕构造和泄水构造等4种层内构造。沙纹层理主要由灰色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纹层间距为0.2~0.4cm,呈板状或槽状,多层系,层系内的前积层为向上倾斜的小型斜层理。滑塌变形层理是未固结的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又发生缓慢的滑动,从而引发沉积物内部形变而形成的层理,一般伴随着快速的沉积作用,是识别水下斜坡的重要标志。研究区滑塌变形层理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断层的下降盘,也是识别浊流沉积的主要标志之一。球枕构造是上覆的细砂、粉砂层在地震和重力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断裂、解体,形成大小不一的砂块向软性的泥质沉积物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