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年12月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2022
第44卷第6期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4 No.6
从徒歌开始
———陕北民歌之源小考
1 2
刘小红 ,成 路
(1. 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2. 延安市文联,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陕北信天游起源于上古徒歌,从文化地理学看,《诗经 ·郑风 ·遵大路》和西汉《上郡歌》等都与陕北信天游和劳
动号子具有相似性,未经文人改造而流传的信天游词都与行走有关,属于徒歌的衍生。 蒙古族早期民歌《成吉思汗歌》,不仅
包含了陕北民歌的元素,其调式、节拍以及拍掌而歌的特点,也与《脚夫调》《跑旱船》《船工号子》等陕北民歌相同。 土鼓的兴
起标志着徒歌向乐歌的演变,陕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鼓、陶响器以及镇宅石狮的石鼓底座,都表明古代鼓乐和鼓舞对陕
北民歌音乐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徒歌;信天游;陕北民歌
- - -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9975(2022)06 0101 06
- -
收稿日期:2022 08 17
作者简介:刘小红(1971—),女,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师;成 路(1968—),男,陕西洛川人,延安市文联
三级调研员,编审。
陕北民歌的本源,可以从地理学、民俗学和考古学上探寻它的一些佐证,把陕北民歌作为孤立的研究标
本,用推类的方法追本溯源,其实是狭隘的合理化想象而已。 陕北地处欧亚大草原的边缘带,在这块从中国
的大兴安岭到欧洲的多瑙河畔、绵延8000余公里的大陆地上,被欧洲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的北匈奴
人、蒙古人先后上演了游荡、征服、流亡的历史活剧。 “民族性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东西,而是在各民族交往的
[1]4
过程中历史地发生和发展着的现象。” 任何一个地域文化都是经过外域文化的渗透和异化了的,没有绝对
的孤立文化。 在陕北地区,秦始皇修筑的驰道、直道以及黄河、北洛河、无定河上的河运就是一条条传播文
化、输出文化、吸收文化的途径。 而且,在古代因为交通工具和道路的原因,行走是缓慢的。 正是这样,旅人
才能更多地和沿途的人群进行交流和贸易———其实是文化的相互侵入。 因此,陕北民歌作为地域文化,是建
立在符号学意义上的。
一、陕北徒歌与谣曲的历史源流
原始社会,陕北汇集了旧石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多种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多文化混合地带。 在新石
器时期,陕北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占陕西省2040处的34%,陕北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占陕西省2200处的
[2]256
64%。 从遗址可见,聚落为了防止外来侵扰,在居住点外部地区一般有壕沟和城墙。 这也是最早城市和
方国的雏形。
自夏以降,政治集团建立后,他们把都城以外称为鬼方或者夷狄。 陕北的氏族部落主要被称为:熏育
(獯鬻)、龙方、旨方、羌方、犬戎、严允、朐衍、白狄等。 这些氏族部落在历史的推进中,受政治集团开疆扩边
发动的战争、移民等影响在逐渐消亡或出现新的部落(民族)。 因此,陕北地区的人类文化学始终处于一个
动荡和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农牧地区界线的推移有直接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狄改为胡,也就是匈奴和羌人在陕北过着游牧生活。 战国后期到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把
101
匈奴驱至阴山以北,在陕北和阴山以南建立新秦中农耕地区。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开始向这里
大规模移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5人;汉武帝中叶,向这里迁徙70余万口。 这是第一次农耕线北移。
东汉初年,南匈奴归降开始回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常见的临床药师培训学习汇报.ppt
- 言语行为和翻译.ppt VIP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作业设计.docx
- Hive数据仓库应用教程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ptx VIP
- 医院培训课件:《传染病防治法》.pptx
- 幼小衔接的拼音试卷十套打印版.pdf VIP
- 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符号》 课件.pptx VIP
- 规范《DBT29-222-2014-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资料管理规程》.pdf VIP
- GB_T 22890.1-2024 皮革 柔软皮革防水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反复线压缩法(透度计法).pdf VIP
- DB34_T 4324-2022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加固施工技术规程.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