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徒歌开始_——陕北民歌之源小考.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年12月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2022   第44卷第6期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4 No.6 从徒歌开始 ———陕北民歌之源小考 1 2 刘小红 ,成  路 (1. 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2. 延安市文联,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陕北信天游起源于上古徒歌,从文化地理学看,《诗经 ·郑风 ·遵大路》和西汉《上郡歌》等都与陕北信天游和劳 动号子具有相似性,未经文人改造而流传的信天游词都与行走有关,属于徒歌的衍生。 蒙古族早期民歌《成吉思汗歌》,不仅 包含了陕北民歌的元素,其调式、节拍以及拍掌而歌的特点,也与《脚夫调》《跑旱船》《船工号子》等陕北民歌相同。 土鼓的兴 起标志着徒歌向乐歌的演变,陕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鼓、陶响器以及镇宅石狮的石鼓底座,都表明古代鼓乐和鼓舞对陕 北民歌音乐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徒歌;信天游;陕北民歌 - - -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9975(2022)06 0101 06 - - 收稿日期:2022 08 17 作者简介:刘小红(1971—),女,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师;成  路(1968—),男,陕西洛川人,延安市文联 三级调研员,编审。     陕北民歌的本源,可以从地理学、民俗学和考古学上探寻它的一些佐证,把陕北民歌作为孤立的研究标 本,用推类的方法追本溯源,其实是狭隘的合理化想象而已。 陕北地处欧亚大草原的边缘带,在这块从中国 的大兴安岭到欧洲的多瑙河畔、绵延8000余公里的大陆地上,被欧洲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的北匈奴 人、蒙古人先后上演了游荡、征服、流亡的历史活剧。 “民族性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东西,而是在各民族交往的 [1]4 过程中历史地发生和发展着的现象。” 任何一个地域文化都是经过外域文化的渗透和异化了的,没有绝对 的孤立文化。 在陕北地区,秦始皇修筑的驰道、直道以及黄河、北洛河、无定河上的河运就是一条条传播文 化、输出文化、吸收文化的途径。 而且,在古代因为交通工具和道路的原因,行走是缓慢的。 正是这样,旅人 才能更多地和沿途的人群进行交流和贸易———其实是文化的相互侵入。 因此,陕北民歌作为地域文化,是建 立在符号学意义上的。 一、陕北徒歌与谣曲的历史源流 原始社会,陕北汇集了旧石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多种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多文化混合地带。 在新石 器时期,陕北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占陕西省2040处的34%,陕北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占陕西省2200处的 [2]256 64%。 从遗址可见,聚落为了防止外来侵扰,在居住点外部地区一般有壕沟和城墙。 这也是最早城市和 方国的雏形。 自夏以降,政治集团建立后,他们把都城以外称为鬼方或者夷狄。 陕北的氏族部落主要被称为:熏育 (獯鬻)、龙方、旨方、羌方、犬戎、严允、朐衍、白狄等。 这些氏族部落在历史的推进中,受政治集团开疆扩边 发动的战争、移民等影响在逐渐消亡或出现新的部落(民族)。 因此,陕北地区的人类文化学始终处于一个 动荡和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农牧地区界线的推移有直接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狄改为胡,也就是匈奴和羌人在陕北过着游牧生活。 战国后期到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把 101 匈奴驱至阴山以北,在陕北和阴山以南建立新秦中农耕地区。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开始向这里 大规模移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5人;汉武帝中叶,向这里迁徙70余万口。 这是第一次农耕线北移。 东汉初年,南匈奴归降开始回迁,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