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胡椒
鉴别特征:茎直立或基部有时平卧,下部节上常生不定根;茎分枝、圆形,高5?40cm,淡绿色,粗1?2mm。 叶互生,薄而易折,卵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阔,心形;长与宽1?3cm,淡绿色;叶柄长8?10mm。穗 状花序顶生枝端,直立,淡绿色,长1?6cm。花小,两性,无花被,雄蕊2;子房椭圆形,柱头顶生。果 极小,球形,先端尖,宽不过0.5mm。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肉质草本,喜潮湿,常生长于林下湿地、石缝中、宅舍墙脚下或为园圃杂草。通常在 每年的春季1月和秋季8月开花。该种生命力强,其花靠风媒传粉,种子极小,易于散布,其下部节上生 有不定根,营养繁殖旺盛。
原产地:热带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台湾、广西、云南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初在香港开始成为杂草。本种由于种子和营养繁殖能力都极强,常随带土苗 木传播,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容易蔓延成片,成为优势群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生 物多样性的丰富度。目前,尽管草胡椒在我国只是一般性园圃杂草,没有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但侵 入潮湿的山谷、森林后,有可能大规模蔓延,因此应该防患于未然,及时加以防治。
土荆芥
鉴别特征:高50?80cm,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有毛或近无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稀疏 不整齐的大锯齿,具短柄,下面有散生油点并沿脉稍有毛,下部的叶长达15cm,上部叶逐渐狭小而近全缘。 花两性及雌性,通常3?5个团集,生于上部叶腋;花被裂片5,较少为3,绿色;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 头通常3,较少为4,丝状,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味。通常生长在路边、河岸等处的荒地中以及农田中。花期 和果期的时间较长。种子繁殖。
原产地:中、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 湖北、重庆、贵州、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4年在台湾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本种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 在我国长江流域,该种经常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等植物混生在一起形成杂 草群落,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的护堤美化的结缕草(Zoysia japonica)草坪。该种含有毒的挥发油, 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同时还是常见的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红花酢浆草
鉴别特征:高达35cm,无地上茎,地下有多数小鳞茎,外层鳞片膜质,褐色,被长缘毛,背面有3条纵脉, 内层鳞片三角形,无毛。叶具三小叶,基生;叶柄长,被毛;小叶阔倒卵形,长1?4cm,顶端凹缺,两侧 角钝圆形,基部宽楔形。二歧聚伞花序,有5~10朵花,花序梗基生,长10?40cm。花淡紫红色,花梗长 5?25mm;萼片5,披针形,长约4?7mm,先端有2枚暗红色长圆形腺体;花瓣5,倒心形,长为萼片的 2~4倍,无毛;花柱5,被锈色柔毛。蒴果圆柱形,长1.7?2cm,被毛。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常生长于低海拔的山地、田野、庭院和路边,适生于潮湿、疏松的土壤。由于 种子数量大,其鳞茎容易分离,繁殖迅速。花果期6~9月。
原产地:热带美洲;世界温暖地区广泛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在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 广西、云南、贵州。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中叶在香港被报道。该种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广为栽培,逸生后成为园 圃和田间杂草。茎易随带土苗木传播。
控制方法:防止随带土苗木扩散,在发生地挖除小鳞茎,或用2,4-D钠盐或二甲四氯等除草剂防除。
蓖麻
鉴别特征:高达1?5m,枝、叶和花序通常被有白霜,茎多液汁。叶盾状着生,轮廓近圆形,直径20?90cm, 掌状5?11中裂,边缘有锯齿,网脉明显;叶柄粗而中空,基部具盘状腺体;托叶长三角形,早落。总状或 圆锥花序,苞片宽三角形,花萼裂片卵状三角形。蒴果卵球形或近球形,具软刺,3室。种子椭圆形,平 滑,斑纹淡褐色或灰白色,种阜大。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粗壮草本或草质灌木,常生于低海拔的村旁疏林、河岸和荒地。生长快,植株高大, 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与生存竞争力。花期几全年或6~9月。主要依靠种子繁殖。
原产地:非洲东北部;全世界热带至温暖带地区栽培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全国各地栽培,常逸为野生。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根据659年《唐本草》记载,蓖麻早年作为药用植物引入。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 为油脂作物推广栽培。种子容易混入其他作物种子中引进并扩散到新的区域。蓖麻逸生后成为一种高大的 杂草,排挤本土植物或危害栽培植物;在南方,多年生的蓖麻也是多种病虫害的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