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风潮 尺寸:246×617厘米 时间:2009年创作 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 作者:胡伟 类别:国画 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风潮 毛泽东后来曾对斯诺回忆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何立波、张哲《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前后:从爱国青年到马克思主义者》 1919年12月4 日:“看《新青年》。” 1919年l2月5 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 1919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1 日:“看《新青年》。” 1926年4月22日:“看《新青年》。” 1926年5月5日:“看《新青年》。” ——《蒋介石日记》 1920年2月22日,北京大学首次向女性敞开校门。由于当时尚未获得教育部的许可,学校暂时不招正科生,只设女生旁听席。第一批进入大学旁听的3位女生是王兰、奚浈、查晓圆。此后又招收了6人入文科旁听。这是我国大学兼收女生及男女同校的最初尝试。 王兰、奚浈、查晓圆 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风潮 ——《溥仪与胡适的一段“交情”》,载《长春晚报》2013年1月7日 溥仪(1906—1967) 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风潮 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风潮 结合教材与所学,请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 (1)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此次大战,使西洋文明,露显著之破绽。此非吾人偏见之言,凡研究现代文明者,殆无不有如是之感想···自受大战之戟刺以后,使吾人憬然于西方文明诸国,所以获富强之原因,与夫因富强而生之结果,无一非人类间最悲惨最痛苦之生活···然信赖西方文明,欲借之以免除悲惨与痛苦之缪想,不能不为之消灭。 ——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载《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四号 ,1917年4月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结合教材与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国内: 文化 新文化运动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五四运动 国际: 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结合教材与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为中国挽救民族危亡、改造国家提供了新的道路。 ——毛泽东:《湘江评论·创刊宣言》,1919年7月14日 湘江,乃地球上东半球东方的一条江。住在这 江上和它邻近的民众,浑浑噩噩,世界上的事情,很少懂得。咳!湘江,湘江!你真枉存于地球上。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的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以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北大钟声》是著名画家沈嘉蔚(1948年— )于1988年应邀为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创作的油画,是第一幅描绘五四时期代表性知识分子的群象作品。 作品:《北大钟声》 作者:沈嘉蔚 类别:油画 尺寸:198×180厘米 时间:1988年创作 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见夫国中现象,变幻离奇,盖无在不由新旧之说,淘演而成;吾又见夫全国之人心,无所归宿,又无不缘新旧之说,荧惑而致。政有新政旧政,学有新学旧学,道德有所谓新道德旧道德,甚而至於交际酬应,亦有所谓新仪式旧仪式。上自国家,下及社会,无事无物,不呈新旧之二象。 ——汪叔潜《新旧问题》,载《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1915年9月15日 一、《青年杂志》诞生时的中国 根据材料与所学,举例说明《青年杂志》诞生时中国“新旧二象”的具体表现。 根据材料与所学,举例说明《青年杂志》诞生时中国“新旧二象”的具体表现。 新 旧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一、《青年杂志》诞生时的中国 根据材料与所学,举例说明《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