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六盘水矿区环境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发表了许多专业书籍,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综观其研究,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探讨三线建设的起因及对其评价、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三线企业的作用等。从环境变迁的角度研究三线建设,考察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至今仍是一片空白。有基于此,本文拟就三线建设和六盘水环境的变迁关系试作探讨,以期拓宽对三线建设的研究。
一、 煤炭基地的建设
1964年4月,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为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7月,西南局在西昌召开“西南三线建设规划会”,决定在六枝、盘县、水城开发煤田,并把六盘水建成钢铁、电力、建材基地。1965年元旦,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在六枝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六枝、盘县、水城新矿区的煤炭工业建设。8月,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决定“三五”期间,六盘水矿区共建新井16对,设计能力1200万吨,总投资5.12亿元,到1970年建成矿井13对,生产能力840万吨,当年生产430万吨。是年,煤炭部从东北、华北、中南、四川抽调了28个工程处、8个地质勘探队和6个煤炭设计院,共5万余名勘测、设计、施工人员参加六盘水煤矿会战。本着六盘水与攀枝花两地煤(炭)矿(石)交流的原则,1966年1月,国家确定在水城县青杠林建设水城钢铁厂。4月,由鞍钢公司副经理陶惕成带队,率领1万多人的建设、设计、后勤队伍先后来到水城建设现场。5月,水城钢铁厂的建设破土动工,来自全国的建设单位达20多个,建设人员3万多人。同时,为适应三线建设需要和满足六盘水矿区及水城钢铁厂建设的电力、水泥供应,1966年国家又规划建设水城发电厂和水城水泥厂。此后,六盘水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为加快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煤炭部、冶金部等部委先后调集了全国十几万职工和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援六盘水开发。至1980年,六盘水基本形成以煤炭工业为主体,包括冶金、电力、建材、机械制造工业在内的综合性战略后方基地。
二、 地下水环境格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六盘水境内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极少,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很低,生态环境良好,处于自然平衡状态。1965年后,三线建设在境内大规模兴起,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重开发轻保护,对资源采取粗放型开发利用,致使境内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
首先,“三废”污染严重。60年代中期以后,境内三线企业陆续建成投产,矿井废水、地面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猛增,由于当时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环保,大量的废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境内河流严重污染,水质退化。如境内的拖长江,1966年以前,水质良好,是农溉及人畜饮用的主要水源。1971年以后,盘江矿务局下属煤矿和选煤厂陆续投产,每天约有2.8万吨矿井水和洗煤水直接注入拖长江,特别是火烧铺和老屋基两座选煤厂的煤泥,每天共有300多吨的煤泥被带入河中,使整条河变成一条“黑龙江”(P303),严重污染。又如发源于水城观音山的小河,1970年以前是水城铁厂的工业用水,也是沿岸乡镇农溉水源,1969年老鹰山选煤厂及1970年老鹰山煤矿、观音山铁矿全面投产后,大量的洗煤水、矿井废水排入该河,河水开始变黑、变黄,1981年监测数据表明:其水质全部被污染,悬浮物超高。此外,境内的六枝河、三岔河等主要河流也因沿岸厂矿乱排乱放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仅如此,境内地下水体也遭污染,水质开始恶化。60年代中期以前,境内水城盆地的地下水基本上未受到污染,水质良好,能满足一般工业及生活用水的要求。1969年水钢1号高炉投产后,盆地内地下水开始受到其废污水的影响,加之盆地内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水通过高浓度的含酚废水大量渗入地下,使盆地内约7—8平方公里范围内,酚的含量很高,并引发饮用水中毒事件。1973年水钢职工数十人饮用含酚的污水,发生轻度中毒;1975年4月,位于水钢总排水口下游的水城水泥厂饮用水源因受水钢废水污染,酚中毒者达四千多人,水源井被迫报废。在六枝坝子,据《六盘水市志·水利志》载:“1978年统计,该区域地下水体细菌总数不合格要求的占81%”,可见该区域的地下水也遭到大面积污染,水质已经退化。
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渣对环境也带来了巨大污染。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六盘水境内的工业废渣主要为煤矸石和建筑垃圾,数量少,对环境影响不大。1965年后,煤矸石、建筑垃圾增多,还增加了煤灰、煤泥、冶炼废渣等新污染物。煤矸石的长期大量堆放,经雨水淋滤,煤矸石及其有害元素分解流失地表,会污染周围环境。且煤矸石露天堆放,易发生自燃,对大气造成二次污染。如1968年和1973年在六枝地宗煤矿、水城小河煤矿及木冲煤矿的矸石山曾分别发生自燃,释放有害气体。另外,境内矿井、选煤厂和冶炼产生的大量煤泥及废渣的不合理排放,也造成对环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