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特点和规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特点和规律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恢复班农林植被的最重要方式,但很少有关于恢复后植被特征和退耕还林的报告。本文选择在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中普遍发展的桤木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植被恢复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探讨。 1 木林在造林中的自然生长 选择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形成的桤木(Alnus cremastogyne)生态林和弃耕1年形成的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试验地位于四川西缘山地区的天全县境内,东经102°45′,北纬30°03′,海拔800 m,坡度26°,坡向西北,坡位中部,母质为砂岩风化物,土壤类型为紫色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 735.6 mm,蒸发量922.6 mm,降雨时数236 d;年均温15.1 ℃,1月平均气温5.1 ℃,7月平均气温24.1 ℃。桤木林退耕前的耕作制度为油菜-玉米-红苕-蔬菜;耕作措施为人工翻耕除草。造林时间为2000年3月,初植株行距为3 m×4 m。造林后基本无人为干扰,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杂草群落与桤木林相邻,其土壤、坡度、坡向、坡位均同于桤木林;弃耕前的耕作制度为油菜-玉米-红苕,于2002年秋红苕采收后弃耕;调查时草本盖度为100%。 2 群落多样性调查和测度 鉴于2个群落相似的立地条件,可以把杂草群落看作是桤木林造林当年夏末的植物群落,即这2个在空间上分离的群落可以认为是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植物群落的2个不同发展阶段。运用典型抽样法选取样地,并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群落调查(刘灿然等,1998;叶万辉等,1998)。通过预备调查分析,确定样地面积为500 m2,每个样地分为5个10 m×10 m样方调查乔木和灌木;并在每个样方内选取有代表性的4个1 m×1 m小样方调查草本。调查内容包括:乔木的种名、胸径、树高、郁闭度;灌木的种名、地径、树高、盖度;草本的种名和盖度。调查时间为2003年5月。这里将重要值(I.V.)定义为: I.V.=(相对盖度+相对频度)/2 其中:相对盖度:Cri=Ci/∑Ci×100%。种盖度:Cj=∑cj/f×100%,cj为种i在第j个小样方内的盖度。相对频度:Fri=Fi/∑Fi×100%。频度:Fi=fi/f×100%,f为1 m×1 m小样方数目,这里是20,fi为种i出现的样方数。 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选用丰富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3类(马克平等, 1995;尚玉昌,2002;孙儒泳等,2002),其计算公式如下。 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1-∑P2ii2;Shannon-Wienner指数 H′=-∑Pilog2Pi;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指数 J=(-∑Pilog2Pi)/log2S。式中:Pi为第i个物种的重要值。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群落类型的木林 在试验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当年,草本层即可完全覆盖地表,并在随后的3年里,发生频繁的物种更替,同时乔木层迅速形成。弃耕半年的杂草群落在调查时的覆盖度达100%,共有20种草本植物(表1),其中1年生植物16种,多年生植物4种。群落的优势种为繁缕、猪殃殃、大婆婆纳、野青茅、剪刀草和播娘蒿等,其中前三者均为蔓生草本,覆盖度较大。而退耕还林3年后形成的桤木林群落中,桤木的保存率为100%,平均胸径为5.2cm,平均树高为6.1m,郁闭度达0.7,草本层盖度为100%。群落由39种植物组成(不包括栽培种桤木)(表2),其中1年生植物10种,多年生植物29种,优势种为蔓出卷柏、糯米团、问荆、茅叶荩草等。前两者为多年生蔓生草本,在群落中的覆盖度较大。杂草群落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而桤木林群落则以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和蕨类植物为主。 3.2 木林的分布特点 退耕还林后,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增强,并逐步形成镶嵌的空间格局。在调查中发现,杂草群落中种群的分布比较均匀,而桤木群落中的蕨类植物、莎草、苔草主要分布在树冠下,菊科、禾本科植物则集中分布于林隙。这是因为:1)长期的耕作使坡耕地的立地条件较为一致,也使杂草种子的分布较为均匀;2)弃耕或退耕为物种的侵入和生长提供了条件;3)退耕初期较弱的种间、种内竞争,使物种的分布趋于随机;4)桤木冠层和根系的扩大,使光、热、水等资源在群落中的分布不均,导致草本层形成镶嵌性的空间格局。在垂直结构上,杂草群落没有明显的层次性,而桤木林除了具有乔木层和草本层的分层结构外,草本层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主要表现为:以卷柏、问荆、地瓜等组成的最下层;糯米团、蛇莓、空心莲子草、中华水芹等组成的第2层;红足蒿、小飞蓬等菊科植物,蕨类植物和莎草、苔草等莎草科植物构成的第3层。2个群落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揭示了退耕还林后,随着群落的发展,光、温、水等资源在群落中的分配由相对均匀变为不均匀,原先相对均质的生境的异质性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建群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