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教育精品课
PAGE
PAGE 1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科书
书 名:书 名: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中国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历代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历程、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形成的原因。
3.通过史料实证,认识中国历代户籍制度、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发展的特点,从而解释中国古代户籍对人口、赋役、治安等“共管”的作用,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是“官民合治”的体现,中国古代救济与优抚是“家国同济”的反映。
4.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治理、社会救济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借鉴作用,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演变历程
教学难点:
分析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探究其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电影《长安十二时辰》剪辑
教师活动:唐朝也有“户口本”?唐朝的“警察”能迅速调用到个人信息?唐朝的户籍能追踪到人口搬迁?唐朝的户籍还要登记个人的相貌?唐朝有这么先进吗?
设计意图:利用电视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新课教学
一、丁赋共管——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教师活动:阅读课文,梳理中国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程。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
预设答案:
五家为伍 战国
分类登记 秦
编户齐民 汉
黄籍白籍 晋
大索貌阅 隋
唐 户籍三年一造
宋 主户客户
元 诸色户计,时代相袭
明 职业户籍 ,造黄册
清 永停编审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能力;通过对时间轴的运用,涵养学生时空观念。
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时,你们有什么疑惑?教师针对学生生成问题引导补充。
学生活动:生成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解答。
预设答案:
编户齐民: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大索貌阅: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方为一户”的现象。逮到隋初,这种局面依然存在。开皇三年(583年),文常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薄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
“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户籍永停编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的能力。
材料一 (清)每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上写户主姓名,丁男口数,外出注明所往,入则注其所来,月底令保正出具无事甘结,报官备查。门牌揭于每户门上,以便勾稽人口动静。
——何本方《中国古代生活词典》
材料二 天下州县人户,大抵贫多富少,逐县五等户版籍,中等户以上不及五分之一,第四等五等户长及十分之九。
——北宋 张方平《乐全集》
材料三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大唐六典》卷7
教师活动:根据中国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程,探究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学生活动:再次深入阅读教材。
预设答案:①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②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贱籍户种等类别。如秦朝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宋朝的官户在政治上课享受荫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