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面瘫68例
“麻痹”也被称为“靠近口腔”和“靠近眼睛”。西医称面神经麻痹, 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面神经瘫痪;中枢性面瘫属面神经核以上发生的病变。在此仅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 两组患者研磨后侧面膜
本组80例均为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病例,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5~71岁, 左侧面瘫43例, 右侧面瘫37例。辨证属风袭经络型48例, 风善行而数变, 其来迅速, 故起病突然, 风中面部经络, 阻滞气血, 使面部经筋失养, 故肌肉不收, 面见额纹消失, 鼓腮漏气, 苔薄脉浮系风袭经络之征。肝肾阴虚32例, 肝肾阴虚, 则筋脉失养, 虚风内动, 此时复感外邪, 引动内风, 舌红少苔, 脉弦无力, 此属肝肾阴虚之征。
2 捻转补泻法
用汉医牌一次性φ0.30×25~75 mm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风袭经络型:治以疏风通络, 取手足阳明、少阳经穴双侧风池、外关、合谷, 患侧翳风、下关、阳白、地仓、迎香、颊车, 针用平补平泻手法, 或初期用捻转泻法, 后期用捻转补法。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舒络熄风, 取足少阴、厥阴、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针用捻转补法, 穴取双侧太溪、三阴交、太冲、风池、足三里, 患侧地仓透迎香、颊车、颧、下关。
根据病邪的虚实和体质强弱来决定补泻手法, 针刺手法要适当, 选穴少而精, 风邪较盛, 体质强者方可用捻转泻法, 体质弱者祛邪的同时不忘扶正。肝肾阴虚, 虚风内动复感外邪者, 以捻转补法为主。虚实不明显者, 用平补平泻手法。
上法治疗每日1次, 留针25~30 min, 10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休息1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3个疗程没治愈者, 仍需续治。3个疗程内治愈者, 作痊愈统计;未满3个疗程, 又没治愈者, 不作统计。
3 运动单一、疗效
临床痊愈 (面瘫症状消失, 无阳性体征, 面部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 半年以上随访无复发) 69例, 占86.25%;有效 (面瘫症状基本消失, 部分恢复表情肌的运动) 11例, 占13.75%;总有效率为100%。
4 面神经炎—典型病例
李某某, 男, 42岁, 初诊2006年3月6日。左侧口眼歪斜2天, 伴左眼迎风流泪, 昨晨发现左侧口眼歪斜、口角漏水, 进餐时食物滞留在左颊, 左眼迎风流泪。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及重大疾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查体:形体壮实, 精神紧张, 左额纹消失, 左眼睑闭合不全, 约开0.3 cm, 交替闭目试验, 左眼不能闭合, 左侧鼻唇沟消失, 鼓腮左侧口角漏气, 左耳后有压痛, 伸舌居中, 舌苔薄白, 脉浮紧。诊断:中医:左侧周围性面瘫 (风袭经络型) 。西医:左侧面神经炎。治以:疏风通络牵正, 取双侧风池、翳风、外关、合谷, 左侧阳白、四白、地仓透迎香、颊车, 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 用平补平泻手法, 每日1次, 留针25 min, 10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休息1天。医嘱:清淡饮食, 治疗期间忌饮酒。外出戴眼镜, 进食后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经上法治疗1疗程, 左眼睑能闭合, 但皱纹很少, 左右侧鼻唇沟已基本对称。继治1疗程后, 双眼交替闭目试验正常, 鼓腮不漏气, 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5 针外关通阳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症由于络脉空虚, 风寒风热之邪, 乘虚侵袭面部筋脉, 以致气血阻滞, 肌肉纵缓不收而成。西医认为本病是因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风寒刺激发生痉挛, 引起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 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多气多血的阳明经脉, 循行面部, 经络所行, 病证所在, 主治所及, 配以手少阳、足少阴、厥阴经穴, 局部取穴与远道循经取穴相结合, 收效甚显。风池配翳风有和解少阳、疏散风邪之效, 外关通阳维, 能加强祛风之功, 面部就近取穴配“面口合谷收”之合谷, 可疏通气血, 调整面部经气, 共收疏风活络牵正之功。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穴, 两穴相配有滋水涵木之功,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 配少阳风池, 熄风之功更著, 足三里为益气要穴, 再有局部取穴与治面口主穴合谷相配, 诸穴合力可益阴潜阳、熄风舒络。面部穴位较敏感, 对于小儿及惧怕针刺的患者, 开始可不留针, 针下得气后即起针, 以消除恐惧心理, 寻求配合。
通过中等量样本分析, 病程的长短、体质的强弱与疗效有高度的相关性, 而患者的年龄、是否复发与疗效无关。病程短, 疗效就好, 疗程亦短, 所以患者应早就诊。因故延迟就诊者, 病程在半年之内不要放弃治疗, 而针灸作为首选疗法治疗本病, 疗效已得到公认。对于针刺感应好的患者, 每次针刺6~7个穴, 平均治疗10次即愈;对针感不敏感者, 治疗7次, 患眼仍闭合不全, 或上下眼睑闭合缩小小于半厘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