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的发现与地层学意义燕辽地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研究.docxVIP

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的发现与地层学意义燕辽地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的发现与地层学意义燕辽地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研究 1934年,高振熙等人在泉角系统的建立上建立了“镇旦系”,即中上元古系。它在岩石、层序层、生物层、年代层、磁层、化学层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特别是将显生宙行之有效的生物地层学方法, 全面运用于该区中、 晚元古代地层研究中, 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碳酸盐相叠层石、 页岩相微古植物、 燧石相微体藻类、 宏观藻类和软躯体后生动物等。 根据国家科技部下达的《重要、 重点地质遗迹保护研究》数据库系统项目《中国典型地层剖面的立典研究》子项目(编号为G99-A-05), 对天津蓟县中、 上元古界剖面地质遗迹进行保护性研究, 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系统。 本文就是这一研究总结的一部分。 现就燕辽和蓟县地区中、 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的研究简史、 区域分布、 产出层位、 组合特征、 可能的系统分类和地质学、 生物学意义等总结如下。 1 宏观藻类地层沉积相的建立 前寒武纪宏观藻类是指保存在岩层层面上的那些肉眼可见的藻类植物化石, 最早发现于美国亚历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上前寒武系丘阿尔群(Chuar Group)中, 并首先被命名为Chuaria circularis。 我国该类化石于1962年首先由郑文武发现于安徽淮南上前寒武系淮南群刘老碑组, 后来又做过详细研究。 在燕辽地区, 早在1978年, 陆宗斌、 段承华在天津蓟县西井峪村长龙山组灰绿色页岩中首次发现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 circularis等。 1979~1986年, 杜汝霖等首先在河北怀来后又在北京昌平、 兴隆、 宽城、 丰润、 古冶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和长龙山组发现丰富的宏观藻类化石。 其中, 首次发现了具类似根、 茎、 叶分化的龙风山藻Longfengshania属, 这是在近10亿年的地层中发现的最古老的应该属于真核生物的藻类化石, 对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981年, 霍夫曼和陈晋镳报道了蓟县长城系串岭沟组和团山子组的宏观藻类Chuariasp.,Tyrasotaeniacf.podolica, 这是在1 800 Ma~1 400 Ma的长城系发现宏观藻类的最早报道。 1981年, 肖宗正在北京青白口地区青白口系发现宏观藻类化石并进行了研究, 但未公开发表。 1985年, 杜汝霖等在蓟县下营乡桑树鞍村长城系高于庄组发现宏观藻类化石桑树鞍藻Sangshuania属, 将宏观藻类出现的时代从近10亿年提前至14亿年。 1985年, 牛绍武在蓟县罗庄乡津围公路125 km处蓟县系雾迷山组首次发现具分叉的可能属于绿藻类的雾迷山藻Wumishania属, 这是在12亿年的地层中发现的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真核异丝体宏观藻类化石, 对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 牛绍武还在蓟县剖面上的洪水庄组、 铁岭组、 下马岭组、 井儿峪组发现Chuaria等化石, 填补了蓟县层型剖面上这些层位中宏观藻类化石的空白。 另外还在河北兴隆、 宽城、 丰润、 古冶、 平泉和辽宁凌源青白口系采集了丰富的宏观藻类化石, 发现了一些新的属种。 1985年, 牛绍武在原产地大量采集了高于庄组的宏观藻类化石, 并经深入研究认为桑树鞍藻Sangshuania属就是美国贝尔特盆地上前寒武系贝尔特超群(Belt Supergroup)格雷松页岩中的卷曲藻Grypania属, 并归属于蓝藻门颤藻科, 是原核生物巨型化的一种新类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蓟县地区中、 上元古界宏观藻类化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993年8~10月,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蓟县剖面补充研究课题资助, 朱士兴、 阎玉忠、 陈辉能等在蓟县下营乡团山子村西长城系团山子组下部发现大量的以Tuanshanzia-Changchengia为代表的宏观藻类化石, 可与红藻类、 绿藻类和褐藻类相类比, 是当时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真核宏观藻类植物群。 1997~1998年, 朱士兴、 孙淑芬、 黄学光等在河北兴隆、 宽城长城系最底部年龄约1 800 Ma的常州沟组又发现了可能属于红藻类的宏观藻类化石, 并发现了它们多细胞组织和有性生殖结构。 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具多细胞组织结构的宏观藻类化石, 对重新认识宏观真核生物的出现和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燕辽地区自七十年代末发现宏观藻类化石以来, 八十年代对该区中、 上元古界的宏观藻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采集和研究, 在长城系、 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七个组级层位发现了宏观藻类, 较肯定的宏观藻类其最低层位追索到高于庄组。 九十年代以来, 在更古老的地层团山子组和常州沟组相继发现可能属于真核生物的宏观藻类化石, 在燕辽地区宏观藻类化石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2 天津东南角区域概况 在燕辽地区, 宏观藻类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