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与唐初改葬问题再认识
内容提要:通过对文献记载和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位置、形制规格、随葬品等级、《随故炀帝墓志》等的综合分析,可知隋炀帝被弑杀后曾多次殡葬,其中实际进行的有三次,即萧后殡之于江都宫、陈稜葬之于吴公台、唐太宗贞观元年改葬于曹庄。至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两次下诏改葬,均未得以真正执行。贞观元年终葬隋炀帝,应是武德诏书之遗绪,其规格不是帝陵,而是王(正一品)的级别。唐太宗改葬隋炀帝,与其即位之初的形势有关,也体现了其对隋炀帝的真实态度。
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与萧后墓于2013年被发现,引起了历史考古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获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隋炀帝是古代著名的亡国之君,史籍记载其大业十四年(618年)身死扬州之后,萧后殡之于江都宫流珠堂,后江都太守陈稜葬之于吴公台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下诏改葬于雷塘,隋炀帝墓中出土的“随故炀帝墓志”志文则表明唐太宗贞观年间又曾有改葬之事。由于隋炀帝墓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之间存在一定的歧异,张学锋[1]、顾风[2]、气贺泽保规[3]、刘思哲[4]、汪勃、王小迎[5]、朱超龙[6]、薛炳宏、束家平[7]、颜张奕[8]等诸位学者纷纷对唐初隋炀帝的改葬、曹庄与吴公台及雷塘之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为正确认知隋炀帝墓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拟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隋炀帝墓及唐初改葬的相关问题。
一、多次改葬隋炀帝的史实分析
根据已公布的发掘资料,隋炀帝墓与萧后墓位于同一个土墩下,隋炀帝墓位于土墩中心,萧后墓则偏于东南(图一)[9]。隋炀帝墓“是在生土上挖近方形浅穴,浅穴深0.85米,之后用青砖修墓,后夯土造墩,预留墓道,墓道内填土,最后封土形成土墩”;萧后墓“是开挖土墩后下葬”。虽然土墩封土被现代建筑等破坏,但在隋炀帝墓墓道壁与墓道填土之间还残存夯土,夯土紧贴墓室砖壁,故“整个墓葬的营造应为一个完整的过程”[10]。也就是说,隋炀帝墓是一次完成,墓道没有二次开挖的痕迹,所以不存在武德年间在此修建墓室、贞观年间再次原地进行改葬的可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以皇后之礼[11]同隋炀帝合葬时,也没有涉及隋炀帝墓的墓室等部分。
图一//隋炀帝墓(M1)与萧后(M2)墓平面位置图
隋炀帝墓中出土的墓志是判断改葬时间的关键,志文较为简略:“惟随大业十四年太岁(戊寅三月十)一日帝崩于杨州……于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荆棘芜……永异苍梧……□□□贞观元年……□朔十□日……□塟炀(帝)……”[12]其中的“于流珠堂”指的是隋炀帝被弑后,“萧后与宫人撤漆床板为小棺,与赵王杲同殡于西院流珠堂”[13],“其年八月”指的是“陈稜求得炀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辇辂鼓吹,粗备天子仪卫,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瘗于帝茔之侧”[14],“贞观元年”则指的是隋炀帝最终改葬于曹庄的时间。
不过,志文中的“贞观元年”,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是“九年”。笔者曾从书法等角度论证为“元年”[15]。其实,“元”字第一横较为明显,第二横虽然被志石上的裂痕打断,但“一”的起笔和落笔仍然依稀可辨,尤其是落笔残存的一点位于该字右半部,如果是“九”字,是不应该有残存的这一点的。
另外,梳理隋炀帝身后多次改葬的史实,也可以推断其改葬曹庄更可能是在贞观元年。据文献记载,隋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一日,炀帝被弑,萧后殡之于江都宫流珠堂,十余日后被宇文化及等裹挟北去,在离开扬州前,又将隋炀帝“埋之”[16]。同年八月,陈稜葬炀帝于吴公台下[17]。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唐高祖诏葬隋炀帝及其子孙。《新唐书·高祖纪》:六月“癸卯,诏隋帝及其宗室柩在江都者,为营窆,置陵庙,以故宫人守之”[18]。《资治通鉴考异》:“《实录》,‘武德二年六月癸巳,有诏葬炀帝及子孙’”,胡三省注云:“盖三年李子通犹据扬州,虽有是诏,不果葬也。”[19]按,《新唐书》与《实录》所载当是同一事,而时间相差一年。武德二年(619年)六月戊戌朔,是月无癸巳日,且从胡注来看,亦当以武德三年为是。武德二年四月,“丁未,隋御卫将军陈稜以江都来降;以稜为扬州总管”[20]。陈稜既已葬隋炀帝于吴公台,唐高祖似无必要再令之为炀帝及子孙营窆、置庙。而武德三年二月,“突厥处罗可汗迎杨政道,立为隋王。中国士民在北者,处罗悉以配之,有众万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于定襄”[21]。在这种情况下,唐高祖有修建隋炀帝陵以强化自身正统地位以及巩固与突厥关系的政治需要。不过,武德三年六月唐高祖葬隋炀帝之诏并未落实,盖因武德二年李子通击败陈稜,“九月辛未,贼帅李子通据江都,僭称天子,国号吴”[22],江都为其都城。胡三省云“虽有是诏,不果葬也”,甚是。
武德五年八月,唐高祖下诏“改葬隋炀帝于扬州雷塘”[23]。此次改葬也有其特定的背景。李子通据有江都后,武德三年为杜伏威所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