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拟行路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鲍照李白拟行路难十八(其六)对案不能食①,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②?安能蹀躞垂羽翼③!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④,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⑤!【注释】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②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③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é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④弄儿:逗小孩。戏:玩耍。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象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Xū)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读时代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盛行,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鲍照这样出身微寒的知识分子,更是进仕无门,命运悲惨。诗人内心不敢言什么?满腹的政治热情和理想抱负满心的愤懑满腔的不平之气方法小结读文意——把握情感基调——愁苦,郁闷。读诗人——了解诗人内外人生——为何而愁。读时代——了解诗人所处时代——探究诗人愁苦的源泉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xiū)直万钱。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闲来垂钓: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

读文意不能食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内心苦闷、抑郁,无路可走的茫然。读诗中的李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内心茫然欲渡冰塞川将登雪满山满怀理想,无法实现长风破浪——直挂云帆尽管长路漫漫,艰难险阻,还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读现实中的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现实中的李白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拓展迁移,对比鉴赏鲍照李白林黛玉《咏白海棠》《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qíng,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首诗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林黛玉《秋窗风雨夕》为湘云叫好曾经有一位红学家被问及在《红楼梦》的诸多女子中会选择哪一位作为自己的妻子,那位红学家略加思索后答到:“史湘云”。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的答案。

然而,在以钗黛为绝对女主人公的《红楼梦》中,直至第二十回才姗姗出场的湘云为何能成为众人乃至红学家青睐的对象呢?我想,这与她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

为湘云叫好显而易见,湘云与黛玉的命运颇具相似之处:同样的蕙质兰心,同样的父母双亡,同样的寄人篱下,又同样受到老太太和怡红公子的万般关爱。相比之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