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文本中的“展示主义”——以《菊豆》《活着》中的女性角色为例.docVIP

中国当代电影文本中的“展示主义”——以《菊豆》《活着》中的女性角色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当代电影文本中的“展示主义”——以《菊豆》《活着》中的女性角色为例

美国华人学者周蕾(ReyChow)在《原初的激情》一书中,曾针对张艺谋电影进行了跨文化研究,并对张艺谋的早期代表作——《红高粱》(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等电影展开了美学和意识形态范畴的解读。其中,周蕾提到“展示主义(exhibitionism)”的概念,也就是“东方人的东方主义;或,文化之间的展示主义”。周蕾用《菊豆》的例子解释了张艺谋电影中的“展示主义”,强调一种从女性身体出发的、有意的、反抗性的展示,试图为张艺谋辩护。[1]224-251

周蕾的观点,是基于国内学者的一些陈旧论调。周蕾在文中谈到,张艺谋的影片常常被告知“缺乏深度”,中国内地的批评家普遍认为张艺谋影片过于艳丽,有迎合外国人口味的嫌疑,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甚至是一种“示丑”。这类观点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如王一川教授就曾聚焦于张艺谋的“神话战略”,关注其电影文本中所体现的“异国情调”。这一视角之下的“展示”,更像是一种中国推销自己的文化战略,是“从慕客到娱客”,是“迎合”,西方则处在后殖民语境中去“容纳”,甚至是“审丑”。

面对中国内地学者从电影本体出发而得出的上述结论,周蕾从女性身体出发提出的“展示主义”颇具启发性。这是一种基于视觉性的考虑,强调权力中的“看与被看”关系,以电影的视觉性呈现作为研究本体。周蕾从女性身体,从电影的“视觉性”出发,提出反抗性的“展示”,一反中国内地公认的迎合性“展示”,是富有创造性的论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她忽略了张艺谋的创作实际,而陷入了理论先行的困境。张艺谋电影中的“展示主义”的确存在,但从创作者的角度讲,张艺谋和他的创作团队从未想过用这种方式“反抗”,他们并不想反抗,而只想去展示——当然,展示也不是为了“迎合”,他曾公开表示过“我没有要展示愚昧和落后的那份心。”[2]126

如果说,张艺谋电影文本中所呈现的“展示”既不是反抗性的,又不是迎合性的,那应当如何去定义?张氏电影中的“展示主义”又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特点与美学内涵,对当代电影研究有哪些意义和启示?本文将以张艺谋导演的两部影片为例:一是周蕾选用的个案《菊豆》,二是张艺谋在国内唯一没有公开上映的影片《活着》,具体分析“展示”行为在当代电影文本中的美学意义。

一、《菊豆》:反抗型展示的阐释局限

周蕾在叙述中选取了影片中短暂的一幕(从2223到2420前后)——菊豆知道天青在墙洞后面偷看她,这一次,她慢慢解开衣服,脱下来,两手抱在一起遮挡住胸部。她满身是伤,头发凌乱,她抽泣着转过身来,又慢慢放下了挡在胸前的双手……镜头切换到天青,他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一如既往地看。周蕾引用了刘国华(JennyK.W.Lau)的说法,认为这一幕“并未给天青或影片的观众提供‘视觉愉悦’”,并认为菊豆转身代表“反抗对她不利运作的老人政府和父权统治的决断”,这是一种“含蓄攻击”。周蕾以此说明了张艺谋影片的“反抗性基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反抗型展示”。周蕾给菊豆的行为赋予了政治色彩,认为这是一个“政治性的决定”,她还特别强调了菊豆用以反抗的“武器”——即女性身体,及随之而来富有女性特质的“被注视性”(to-be-looked-at-ness),认为这样做增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周蕾的阐释有着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倾向,这一独到见解的意义就在于强调了彼此对立。有“反抗”就要有对抗,按照周蕾的解释,可以找到这样几组对应概念,实际上呈现了一种互文关系:菊豆与天青,女人和男人,中国与西方。顺着周蕾的思路,上述片段体现了三层意思。第一层面,菊豆用自己身体上的伤疤,反抗天青的“窥视”,这一身体展示并未给对方带来视觉的享受,反而提醒对方“是你伤害了我”;第二层,菊豆身为女性,“故意”用她女性赤裸的、伤痕累累的身体反抗“以女性和无权力的男性为牺牲品的父权秩序”,同样指向对方对自己的身心侵害,形成一种对抗;第三层意思,女性是弱势的一方,是“表层的力量”,而在世界话语中,中国(东方)相对于西方是弱势的,也只有通过这样消极的方式去对抗。按照上述逻辑,张艺谋在影片中通过展现“民族性”,回应了“东方主义监控注视”(或“政治威权主义”),反对“窥视侵略”,以期待同等的话语地位。这就是周蕾“展示主义”的叙述逻辑,而她所谓的“展示主义”也就更多是一种“反抗型展示主义”。

但是,这种阐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这样的“反抗型”立意违背了电影的自身逻辑;第二,理论功底深厚的周蕾似乎也强加给张氏电影关于后殖民、关于女性主义的创作意识,而忽略了影片本身的创作实际。

首先来看一下影片自身的逻辑。在上述这三对关系中,假设弱势的一方——菊豆、女性和中国——存在主观上的反抗性,她们通过反抗型的展示,和被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