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导引方法骨伤科疾病导引康复.docx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骨伤科疾病导引康复

一、中医学对骨伤科疾病的认知和发展

早在周代,创伤就有“金疡”和“折疡”的分类,《五十二病方》中有开放性创伤并发破伤风的记载:“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强启其口,为灌之。”

到了《黄帝内经》时代,疾病的诊断与分类渐成体系,其中有不少是关于骨伤科的内容。如《灵枢·终始》:“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黄帝内经》还详细描述了痹、痿、厥的病因病机与症状:“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素问·生气通天论》);“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灵枢·经脉》);“脉涩曰痹”(《素问·平人气象论》)等。《黄帝内经》还把筋骨痹证按十二经所属而分经论述,明代伤科学派将经络学说作为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这正是《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展。

三国时期,华佗及其弟子开始施行骨科手术。华佗还总结前人经验,创造了“五禽戏”,主张通过功能锻炼治疗骨、关节损伤。

两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发展了危重创伤的诊治技术。对于颅脑损伤和创伤大出血两大危重症,葛洪提出:危重创伤,应让患者安静,禁食、水;颅脑损伤者,若“破脑出血而不能言语,戴眼直视,咽中沸声,口急唾出,两手妄举,亦皆死候,不可疗。若脑出而无诸候者可疗”;大出血者,“凡金疮,伤天囟、眉角、脑户、臂里跳脉(肱动脉)、髀内阴股(股动脉)、两乳上下、心、鸠尾、小肠及五脏之腑输,皆是死处,不可疗也”,这些部位都是大动脉或者重要脏器所在之处,葛洪的描述是非常科学的。这个时期,骨折脱位的诊断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如《肘后备急方》明确将骨折、脱位、开放性感染区别开来,“凡脱折、折骨、诸疮肿”——把骨折(折骨)、关节脱位(脱折)和开放性创伤感染(诸疮肿)都概括了。在骨折中,葛洪提出了粉碎骨折的类型,并且骨折都有“筋伤”和骨折移位等并发症。

隋代,《诸病源候论》记载了“金疮病诸候”,其中有外伤伤及内脏、颅骨骨折并发脑损伤等危重症。《诸病源候论》还进一步将开放性创伤感染的不同阶段症状做了描述,分别是“金疮初伤候”“金疮伤筋断骨候”“金疮成痈肿候”和“金疮久不瘥候”,即将创伤分列为早期、化脓感染期、慢性骨髓炎期,这是诊断技术的又一个进步。《诸病源候论》同时又是最早详细描述“伤筋”证候和治法的文献,如其在“金疮伤筋断骨候”中记载:“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

唐代蔺道人对骨折脱位进行分型分类诊断。他称创伤为“伤损”,把骨、关节损伤分为骨折和脱位,把骨折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两种,并首次提出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的概念,“凡损,一月尚可整理,久则不可”(《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他记述了颅骨骨折、肋骨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前臂骨折、指(趾)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骨折分型分类诊断的基础。蔺道人还首次描写了肩关节脱位和髋关节脱位,并提出髋关节脱位有前脱和后脱两大类型。在诊断检查方面,蔺道人最先总结了手摸心会的检查法,即通过“揣摸”“捻捺”“相度骨缝”达到“认损处”的目的。

唐代把创伤骨折的治疗归属于按摩师主管,这说明了骨折的治疗必须与导引按摩密切结合。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介绍了按摩和功能锻炼的方法,即“老子按摩法”,“两手空掌反背上,掘脊上下三遍。两手反捉,上下直脊三遍”,这样来锻炼腕、前臂、肘和肩关节的功能。《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也极重视伤肢固定后的功能锻炼,提出:“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这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宋元时期,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通过局部组织的表现及骨折皮损的情况来辨别伤情轻重,如书中写道:“诸用他物及头额、拳手、脚足、坚硬之物撞打痕损颜色,其至重者紫黯微肿,次重者紫赤微肿,又其次紫赤色,又其次青色。”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骨折和脱位的诊断上继承蔺道人等人的经验,首次系统地将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总结为“六出臼,四折骨”,“六出臼”指四肢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脱位,“四折骨”指肱骨、前臂骨、股骨、胫腓骨四大长骨骨干骨折。他最先记载了肩关节脱位有前脱位和盂下脱位两大类型,足踝部骨折脱位分为内翻和外翻两大类型。此外,他还最早记载了脊椎屈曲型骨折的症状。正是由于危亦林等人的推动,骨伤科学在宋元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另外,宋代的《医说·颠扑打伤》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导引疗法,并介绍了脚踏转轴帮助关节恢复功能活动的锻炼方法,这是较早的利用器械进行锻炼的记载。

明清时期,医家在治伤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导引疗法。《杂病源流犀烛》《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在叙述每个病的方药治法后也附以导引法,而《医宗金鉴》总结的正骨手法八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