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區域經濟學RegionalEconomics第一章區域與區域經濟學第一節區域的概念一、區域的內涵1、區域是一個空間的概念,是一個有限的空間範圍Δ空間性Δ空間的層次性Hoover:從空間特性看,區域經濟學研究問題概括為“3W”2、在經濟上盡可能完整的地區較完善的產業結構:一二三次產業比例協調;具有“彈性”核心:中心城市(群)較完善的地域結構網路體系:交通網、通信網廣大腹地具有組織和協調內部經濟活動和區際經濟聯繫的能力自組織能力形成內生的自我增長機制為什麼要實施“長株潭一體化”?3、在全國或較高級區域系統中承擔特殊的專業化分工職能東北商品糧生產基地洞庭湖平原商品糧基地中部原材材料工業基地新疆長絨棉生產基地(上海)長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由專業化生產部門來承擔區域概念:*區域是一個有限的空間範圍,它具有組織和協調區內經濟活動和區際經濟聯繫的能力;常由一個中心城市(群)、許多中小城鎮和廣大腹地組成。(郝壽義)*區域是按一定標準劃分的連續的有限空間範圍,是具有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徵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同質性的(具有自組織能力的)地域單位。(高洪深)-----(沒有給出區域的本質內涵——自組織能力與區際聯繫)第二節區域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一)在西方1、從經濟問題的產生與矛盾的激化看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危機,產生嚴重的兩極分化。凱恩斯主張國家經濟干預和宏觀調控(20世紀30年代);謬爾達爾(邁達爾)(G.Myradal,1957)“迴圈累積因果論”:市場機制的作用是傾向於擴大而不是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赫希曼(A.Hirshman,1958)“核心與邊緣區理論”:主張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力度;艾薩德(W.Isard,1960):國家宏觀調控.2、從學科淵源來看農業經濟學家杜能(德國,1826):農業區位論經濟地理學家韋伯(德國,1909):工業區位論地理學家克裏斯泰勒(德國,1932):中心地理論(城市區位論)地理學家廖什(德國,1940):市場區位論(消費中心區位論)(為什麼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40年代,4個古典區位論都先後產生在德國而不是別的國家?)四大古典區位論古典區位論尋求的是單一經濟客體的最優佈局決策,考慮的因素少,是一種靜態的、局部的均衡,其局限性較明顯。20世紀5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發展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區域經濟矛盾激化,問題複雜化,迫切需要多學科合作方能提出解決複雜問題的有效方法。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W.艾薩德所做貢獻顯著,被譽為美國區域經濟學的創始人。50年代組織並領導區域研究小組。以地域綜合開發和規劃為研究對象,對美國田納西河流域,以及日本、拉丁美洲許多地方的綜合開發進行了可行性研究。1960年出版《MethodsofRegionalAnalysis》(《區域分析方法》,當時稱為空間科學(SpatialScience),為區域經濟學的建立奠定基礎。(二)在我國1、改革開放之前區域經濟學的前身——生產力佈局學,源自於前蘇聯,研究生產力空間佈局的發展變化規律。教材劉再興等編的《生產佈局學原理》2、改革開放之後以“放權讓利”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地方政府發展地方經濟的積極性,刺激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欲望和衝動;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中心發生戰略轉移,由內地轉移到了沿海地區。促進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同時,引發一系列區域經濟矛盾(分析引致哪些區域經濟矛盾?)區域經濟問題凸現:Δ區域經濟差距不斷拉大。東部與中西部經濟差距,西部地區人均GDP尚未及東部地區的一半。我國省域經濟差異的基尼係數有1978年的0.16擴大至2004年的0.47,超過了國家警戒線0.45,其中區域差異近50%表現為東部與中西部之間的差距,且東部內部省域差異大於中部、西部;縣域經濟差異大於省域經濟差異。Δ低水準重複建設嚴重,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各地區熱衷於上“短、平、快”加工專案,“五小”企業遍地開花;重複建設現象極為嚴重。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工業結構相似係數最高時期達0.99Δ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諸侯經濟”明顯Δ地區分工利益喪失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湧現不少區域經濟學力作。?中國人民大學周起業、劉再興《區域經濟學》(教材,1989)陳棟生《區域經濟學》(1993)厲以寧《區域發展新思路》(2000)胡鞍鋼《中國區域發展報告》(2003)南開大學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教材,2009)魏後凱《現代區域經濟學》高洪深《區域經濟學》(教材,2009)陳秀山、張可雲《區域經濟理論》(教材)第三節研究對象與內容(一)研究

文档评论(0)

爱遛弯的张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