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李凝墓志》考释.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凝墓志》考释

摘要:李凝为晚唐诗人,两《唐书》无传,生平不详,惟诗人贾岛因拜访其宅地而作《题李凝幽居》而闻名,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千古名句。近年于陕西省西安市出土一方李凝墓志,记载了李凝世系、生平、婚姻、子嗣等情况,可补史缺,尤其对于研究唐代赵郡李氏相关问题多有帮助。

关键词:唐朝;李凝墓志;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唐代名门望族,始祖为秦朝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自东汉以来逐渐兴旺繁荣,赵郡李氏史载人物颇多,家风各盛,唐代有五姓七望之说,即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称五姓七家。本文所考释墓志志主李凝乃出自赵郡李氏,目前学术界对于李凝的研究仅见《三方李氏墓志考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文,该文根据李让夷弟推贤、妹胜才及孙凝三方墓志互证,考出李氏六代十余人的名讳或职官,填补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李让夷世系之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重点关注了李凝生平事迹所反映的赵郡李氏家风与门荫制的兴衰等问题,不揣浅陋,以见教于大方。

一、李凝墓志基本要素与录文

墓志拓本见于《新见隋唐墓志集释》,志高53厘米,宽50厘米,志文楷书,凡28行,满行30字。出土具体时间和地点不详,为私人所藏,志盖缺失。首题“唐故乡贡进士赵郡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次行“友人乡贡进士张峻撰,友人乡贡进士郑蠙书”,末行署“乡贡进士高鹄篆盖”。现厘定如下:

唐故乡贡进士赵郡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友人乡贡进士张峻撰,友人乡贡进士郑蠙书。

公讳凝,字成用,其先赵郡人也。曾祖讳应规,皇卫尉少卿,赠右仆射。祖讳让夷,武宗朝宰相,出领淮南节度使,检校司空,薨于镇,赠司徒。皇父讳格,官至秘书省秘书郎。秘书府君,才貌杰出,将举进士,为相国卫公深器重之,以为奇宝,不可肆列而市售,因特敕授秘省校书,转秘书郎。居艰,既脱缞,时相虚谏垣位待之。临拜拾遗,卧疾卒,朝廷无不惊惜。公年尚幼,泣血衔恤,殆不胜丧。母夫人范阳卢氏,族望清甲,为衣缨领袖。外王父讳处约,皇任卢州舒城县丞。公自免服,不顾资阴官,誓以勤苦取科第。能辨四方,则性于诗;言出句成,不学而解。凤纵芝茁,宛为瑞物;巉而特立,觺以老成。岁逾元服,则业奥于经史,行著于姻族,旁通文赋,尤工于五字句诗。片水孤峰,揣摩于意表;白云明月,蹂躒于豪端。吟风咀雪,往往得尘外语,大为时之作者所伏。四贡于礼部,屈于垂成。公志切一名,用为尊夫人荣。今春虽疾,必就试。既对策,疾果笃。以咸通七年三月一日殁于通义里之私第,享年二十九。公之为人,喜愠不发于颜面,孝敬克尽于闺门。叔度澄陂,不可以浅深测;巨渊璞玉,不可以雕琢知。人之见者,皆为善庆有所钟矣。远达之望,指掌可期,何暴热攻中,竟至于尽!公未娶时,有儿将满岁先卒。夫人渤海封氏,今司封员外彦卿女,生一女既百日,未再旬而孤。自公之殁,虽邻里非亲戚无不出涕者。呜呼,彼苍果与善耶,噫有命耶!以其年四月丙子朔二十日甲午窆于京兆万年县义善乡凤栖原之先茔,礼也。以公之地与行,宜得名炟而位显者为之志。

二、李凝醉心科举所见门荫制度衰落与李氏家风

关于李凝生平事迹,墓志着重记载其醉心于科举,擅长诗词。按照李让夷弟《李推贤墓志》记载,“公讳推贤,字匡仁,赵郡西祖之后”,推测可知李凝属于赵郡李氏西祖之后。唐代门荫制度规定,为官者到达一定品级,其子孙可以蒙荫入仕。《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制》记载:“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李凝祖父李让夷官至武宗朝宰相,出领淮南节度使,检校司空,赠司徒,已经是正一品大员,为何李凝非要选择科举入仕而非依靠其祖父品秩获取职官。即墓志中所见“不顾资荫官,誓以勤苦取科第”并且为了“志切一名,用为尊夫人荣”而抱病应试最终导致病情加重,性命早夭。

首先,我认为这与科举制的发展有关,门荫制是唐前期的一项选官方式,高官子弟靠着祖上余威求得一官半职,甚至可以身居高位。唐中后期之后,科举制进士科考试制度日臻完善,对门荫制产生不小的冲击。唐前期门荫入仕的子弟多取自国学学生,武则天时期国学几近废弛,而乡村贡举逐渐成为更有活力的选官方式。《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云:安史之乱后“学校益废,胜徒流散”,乡贡就成为科举取士的主要来源,这不仅反映了寒门庶族弟子的势力在上升,也反映出原本出自豪宗强族的世家子弟也逐渐接受了科举制并普遍的以此来求取功名。同样,门荫入仕已为士人所耻,《旧唐书·庾准传》就记载天宝年中庾准以门荫入仕,与宰相王缙亲近,准非儒人之流,甚為时人所厌恶。科举制的兴盛和门荫制的衰退,是李凝坚持选择科举入仕的一个重要背景。当然,这也可能与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