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先秦至唐五代角抵与相扑名实考辩——兼论敦煌壁画、文献中的相扑文化
中华民族的先祖在原始社会时期基于求生的本能,从事着以武力为主的活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不断演变,发展出一种两两相对、徒手肉搏的竞技较力类活动,亦即角力。角力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其中以角抵和相扑之名应用最为广泛。然而自汉至唐的史籍中对角抵、角抵戏及相扑的记载并未有明确的区分,致使后世研究者在关注这一问题时多有不便。另外,遗存至今的角抵、相扑图像并不多见,而敦煌莫高窟壁画、藏经洞出土文献及新近发掘的高台魏晋古墓中却较为集中地保存有角抵(相扑)图像。本文遍检先秦至唐五代史籍中有关角力的史料,并列表分析,以考辨角抵与相扑之关系及其社会娱乐意义;其次利用已有角抵图像资料,结合敦煌所出之角抵形象,讨论角抵与相扑的形态演变。
一、先秦至唐五代史料中的角力
角抵的起源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与杂技、戏剧、体育等领域的联系颇为密切,因而受到的关注也较多。总体来说,学者们借助传世史料记载对角抵与角抵戏、相扑及其他徒手搏斗等活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注]有关角抵、相扑的研究,参见吴曾德、周到《漫谈南阳汉画象石中的角抵戏》,《郑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第100-104页;金启孮《中国式摔跤源出契丹、蒙古考》,《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第221-245页;龙中《略谈汉代角抵戏》,《南都学坛》1983年第1期,第99-100转第78页;孙世文《汉代角抵戏初探——对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的考察》,《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第67-71页;黄长椿《相扑的起源与发展》,《体育文史》1990年第2期,第33-37页;张松柏《辽代的摔跤运动——从敖汉旗娘娘庙辽墓摔跤壁画谈起》,《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第1期,第26-32页;罗时铭《中日相扑传承关系探析》,《体育文史》1997年第1期,第28-47页;卜键《角抵考》,《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第20-25页;顾颖《试论秦汉角抵运动》,《南都学坛》2003年第5期,第117页;李重申《论“相扑”的演变与发展》,《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第442-452页;刘萍萍、范娜娜《浅谈相扑的来源和发展》,《潍坊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27-129页;童丽平《历代角力名称变迁的文化学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8期,第89-92页;王颋《秦宫夸戏——汉、唐代“角抵”》,《古代文化史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赵岷、李金龙、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6期,第33-39页;龚世学《论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的故事原型》,《戏剧文学》2009年第10期,第92-96页。已有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笔者在此基础上再次检索汉唐史籍中与角力相关的资料,择其代表性内容按时间先后绘制成表,以便使角力的名称变化更清晰地展现出来。[注]对史料中有关角抵资料绘制图表的方法,笔者受台湾学者樊正治、李兰媖的启发,参见樊正治《摔角史》,《台湾师范大学学报》第31期1986年,第344页;李兰媖《唐代徒手肉搏的角抵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硕士班论文,2005年,第11-29页。
在上表中,笔者挑选了54则先秦到五代史籍中的涉及角力的资料,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中角抵、角觝和觳抵三个词在古代是通用的,苏鹗在其《苏氏演义》中对此论述道:
《汉纪》云:“武帝元封三年作角觝戏,以享外国朝献者,而三百里内皆观之。”此角觝乃角胜也,盖始于戴角,遂有是名耳。抵与觝同用,此抵字非正文。[注]商务印书馆编《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第121页。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得知,觝为正字、原字,后衍化为抵,可能多用手之故。因此在古代史料中,角抵与角觝是通用的,并且角觝的用法在唐时期更为正式。在上述54则材料中,角抵(觳抵、角觝)共出现33例,时间跨度为秦至五代;相扑共出现12例,虽然在东汉时期已有出现,但主要集中在晋以后;角力共出现6例,贯穿先秦到唐;其他如手搏、弁、卞等共有3例,[注]弁和卞都是手搏的不同表述。弁,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弁,手搏。”卞,颜师古注引苏林曰:“手搏为卞,角力为武戏也。”均出现在西汉时期。需要说明的是弁和卞都是手搏的不同表述。弁,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弁,手搏。”卞,颜师古注引苏林曰:“手搏为卞,角力为武戏也。”那么角力、角抵、相扑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下文将根据上表中所整理的资料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二、角力、角抵向角抵戏的演变
角力一词在先秦时期已有记载,其出现要早于角抵。在上表所列举的6则材料中,角力所具有的含义基本是相同的,都是参与者通过身体和技巧上的徒手较量从而分出胜负的活动。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