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辽史》中关于“晋王之变”记载的冲突之处.docVIP

试述《辽史》中关于“晋王之变”记载的冲突之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述《辽史》中关于“晋王之变”记载的冲突之处

晋王敖鲁斡是辽末代皇帝天祚帝的长子,其母是文妃萧氏。[1]时人称“诸皇子敖鲁斡最贤,素有人望”。[2]但就其死因,在《辽史》记载中却有冲突之处。一种说法是晋王被萧奉先诬告与其母、姨丈耶律余覩谋反,耶律余覩怕累及自己,于是投奔了金人,并且作为金人先导攻打辽朝。天祚帝惧怕余覩为立晋王而来,遂听信萧奉先之言,将其赐死。

另一种说法是耶律余覩与文妃见天祚昏庸,遂谋立晋王为帝,事情败露后,余覩奔金。后来耶律撒八等人又谋立晋王,晋王被赐死。

历史上类似于“晋王之变”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汉武帝听信江充等人谗言,杀害了皇后卫子夫及太子刘据,事后武帝虽为皇后与太子平反,但是受此事牵连的前后达数万人。就辽朝本身而言,也发生过类似之事。道宗朝的宣懿皇后萧观音遭耶律乙辛陷害,称其与伶人赵惟一私通,赐死。乙辛又陷害皇太子濬谋反,濬即天祚帝的父亲。濬被贬为庶人,乙辛又遣人将其杀害。事后道宗为宣懿皇后及皇太子平反。

笔者在综合《辽史》的纪、传、表基础上,将此二种说法稍加归纳进行比较分析。在此,我们暂将此事件称之为“晋王之变”。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晋王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此时是辽保大元年,即公元1121年,距辽朝灭亡还有四年。“金人兴兵,郡县所失几半”。[3]天祚帝却“畋游不恤,忠臣多被疏斥”,[4]社会动荡不安。

晋王敖鲁幹是天祚帝长子,为文妃所出。文妃姐妹三人,其姐适耶律挞曷里,其妹适耶律余覩。枢密使萧奉先之妹元妃也育有一子——秦王耶律定。晋王在诸子当中最为贤能,“国人知晋王之贤,深所属望”。[5]“萧奉先恐秦王不得立,潜图之”。[6]这就为“晋王之变”埋下了隐患。

《辽史·天祚帝纪》中对事情的始末记载较为完整,即萧奉先借文妃的姐姐与妹妹曾在军营中会面之事大做文章,“讽人诬驸马萧昱及余覩谋立晋王”。事发后,天祚帝将萧昱、挞曷里、文妃赐死,晋王仅以身免。时任辽南军统军使的余覩在军中闻此变故,“即率千余骑叛入金”。第二年,即公元1122年,余覩作为金人的先锋引兵攻打辽朝,萧奉先又进言,“余覩乃王子班之苗裔,此来欲立甥晋王耳。若为社稷计,不惜一子,明其罪诛之,可不战而余覩自回矣”。“上遂赐晋王死”。文献中清楚记载了晋王是被萧奉先诬陷,后来天祚帝为求自保而将其赐死。

《辽史·萧奉先传》中的记载与《帝纪》记载相吻合:奉先诬耶律余覩结附驸马萧昱谋立其甥晋王,事觉,杀昱。余覩在军中闻之懼,奔女直。保大二年,余覩为女直监军,引兵奄至,上忧甚。奉先曰:“余覩乃王子班苗裔,此来实无亡辽心,欲立晋王耳。若以社稷计,不惜一子,诛之,可不战而退。”遂赐晋王死。

《辽史·耶律余覩传》中也明确记载:奉先恐秦王不得立,深忌余覩,将潜图之。适耶律挞葛里之妻会余覩之妻于军中,奉先讽人诬余覩结附驸马萧昱、挞葛里,谋立晋王,尊天祚为太上皇。事觉,杀昱及挞葛里妻,赐文妃死。余覩在军中闻之,懼不能自明被诛,即引兵千余,并骨肉军帐叛归女直。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明确两件事:晋王谋反之事系萧奉先诬告,余覩因惧怕无法洗脱罪名而叛归金人;天祚帝为自保而赐死晋王敖鲁幹。

而在《辽史·晋王敖庐幹传》中却是这样记载的:保大元年,南军都统余覩与其母文妃密谋立之,事觉,余覩降金,文妃伏诛,敖庐幹实不与谋,免。二年,耶律撒八等复谋立,不克。上知敖庐幹得人心,不忍加诛,令缢杀之。

《辽史·皇子表》中也有如此记载:保大元年,南军都统耶律余覩以敖庐幹有人望,与文妃密谋立之,不果,余覩降金,文妃伏诛,敖庐幹不与谋,得免。耶律撒八等复谋立敖庐幹,事觉,保大二年,以得人心缢死。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余覩、文妃等人确有谋反之实,余覩因事发而出逃。后又有人借晋王谋反,天祚帝才将其赐死。而在《晋王传》后所附的评论中也有“天祚不君,臣下谋立其子,适以杀之”的文字。

辽史作为正史,对同一件事的记载竟有如此冲突之处,实属不应有之事,但我们分析辽史的编纂过程不难发现其缘由。辽朝和历代封建政权一样,设立史官,撰写起居注、日历和纂修实录。历次所修实录,最后由耶律俨综合编订成书,后人称之为耶律俨实录。金人陈大任也曾在前人基础上纂修辽史,但由于当时对宋辽金谁为正统的问题争执不下,因此没有正式刊行。直到元末至正三年(公元1243年),元人才开始纂修宋辽金三史,并且各与正统,各击其年号。当时元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各地人民相继起义,元朝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财政又极其困难,故宋辽金三史都是仓促修成,其中辽史成书时间最短。此次纂修辽史以耶律俨实录、陈大任辽史为基础,参考了资治通鉴、契丹国志及各史契丹传等,稍加修订编成。现在耶律俨实录与陈大任辽史均已散佚无存。其编纂如此之仓促,其质量下乘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细细品味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元人在修史时的拼接痕迹。《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