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2学时
教学重点:原则的掌握
教学难点:运用原则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课程导入:案例“记者探险”讨论
教学内容:
取信原则
创新原则
变通原则
实效原则
可行原则
1、取信原则
实事求是,取信于人。新闻报道的选题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选题方案设计要以报道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为基准,以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入耳入脑。不能把新闻策划异化为策划新闻,更不能编造假新闻。
案例:虚假与不实新闻泛滥
2、创新原则
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集思广益的智力碰撞,引发源源不断的灵感,孕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
案例:①合作社\补课\三宗宝
案例:②绍兴首家教授超市
案例:③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国首家
3、变通原则
策划选题时要尽可能地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使方案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在选题实施过程中要密切注视各方面的情况变化,随时对选题方案做出修正和调整。
案例:“反脏话行动”(人权、律师、专家)
4、实效原则
在策划新闻选题时要把策划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媒体直接参与的社会活动外,一般情况下,媒体在新闻事件中的角色越隐蔽,所获得的传播效果越好,因为受众越觉得可信。成功的新闻选题应当是让事实本身说话、让读者自己思考,最终达到传播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不是由策划者自己跳出来表演、甚至强加于人。
案例:促进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
5、可行原则
对新闻传播环境与条件进行系统分析:
①政策与政治环境(低俗、择校生)
②法律与法规环境(野生动物)
③社会与文化环境(旅游新报汶川报道)
④宗教与伦理环境(温州鞋城)
⑤时间、人力、财力、设备等(“干饭盒”)
经典案例:干饭盒
吉林省《城市晚报》3名记者到长白山区原始森林“干饭盒”探险,与外界失去联系已经5天,有关部门组织的搜救队到29日下午止,还没有发现这三人的踪影。
那是生命的边界
东山
又是一出探险悲剧,又让人们对这3名记者的命运担忧。但我们还是希望听到他们逢凶化吉的好消息。
“干饭盒”素有长白山“百慕大”之称,当地俗语称:干饭盒,闷死人,有的人进去会断气,有的人进去吓断魂。可见这地方之诡秘与险恶。也因此有了很高的探险价值。有探险价值,就有探险的必要?但我看来,探险价值再高,总不能高过人的生命价值吧!如果探险的代价太大,超过人生命之所能承受,就该停下你前行的脚步。大自然有千奇百怪的禁区,其实那就是人的生命边界,哪堪你贸然跨越!
北大的几位探险学子此前已永远留在了圣洁的地球之巅,当我们仰望这些悲情英雄的时候,涌入心间的不仅是崇敬之情,还夹杂着难言的遗憾。类似的探险悲剧何时才能不再上演?
新闻策划主要内容与理论基础
2学时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报道策划的相关理论。
教学难点:理论的运用。
方法:案例教学
课程导入:冰桶挑战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1、发现与挖掘新闻点
2、彰显新闻价值
3、整合新闻资源
4、做大新闻效应
5、找寻最佳角度
6、化静为动,在寻常中经营新闻
7、经营以民为本的“议程设置”
8、具体新闻作品、栏目、版面的策划等
理论基础之一:虚拟环境理论
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中提出“虚拟环境”理论,“人们酷爱推测,这一事实便足以证明,他们的虚拟环境,世界在他们内心形成的图像,是他们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22:21—22.】
理论基础之一:虚拟环境理论
这种虚拟环境是大众媒介作用于人的结果,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8.】
理论基础之一:虚拟环境理论
新闻媒体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对同一领域、题材),形成关于这一主题的强大新闻场,这种新闻场即李普曼所说的“虚拟环境”之一,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可以改变既有认知模式和思想观点。
理论基础之二:两极多极传播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极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3—222.】运用此理论的本质是培养尽可能多的“意见领袖”,实现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理论基础之三:群体传播
追求群体传播最佳效果。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群体传播不仅与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它还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等方面的内容。群体意识的形成对群体来说非常重要,它形成以后,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断和处理方式.ppt
- EOCR-3DE智能型电动机保护器选型操作说明书.pdf VIP
- 流感防治知识讲座.pptx
- 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pdf VIP
- 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pdf VIP
- 居民慢性病管理服务现状调查问卷[复制].docx VIP
- 2025年四川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鼻空肠管置管的维护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说课稿(统编版).docx
- 高流量呼吸湿化氧疗操作考核.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