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pptx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ppt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

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

第二课中华文化的

世界意义;

1.佛教东来,日渐本土化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则更要早一些。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东夷》;

儒学经学化变得迂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1、解决社会问题;

2、寻求精神慰藉。

受到推崇

佛道:

关注社会问题

给人民精神寄托;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

不孝有二无后为大;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

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

院)。——(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佛教逐渐本土化

·出现儒道佛“三教合流”局面。;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佛教也是在不断翻译和解释之中,加入了这一思想系统,并使之开始彰显它的系统性,在这;;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

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

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原因:

国际: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传教士的推动。

国内:皇帝的支持;有识之士的推广。

影响:

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局限: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内卷化严重)

政治: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

文化:重本抑末、理学的思想束缚;

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约束;

(二)工业时代的碰撞

3.西学东渐-全面开始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1912年,有人撰文指出;“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在“五四”前后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科学技术—思想观念→政治制度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背景:前者是在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

·内容不同:前者内容涉及较少主要是自然科学,

后者则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

·主体和目的不同:前者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

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

后者是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目的是救亡图存。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第一次,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第二次,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第三次,明代中期以来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逐渐开

始转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

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逐梦高考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我是一名长期耕耘在湖南湘西地区基层高中的教师,已带过5届高三毕业班,多年的高中班主任,备课组组长,我想把我们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和高考研习心得收获分享给大家,为大家提供高考相关资料和高中各学科的自制教学课件,助力更多的孩子们一起成长!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