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浅谈“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及学生学习中的运用 论文.docx

小学数学——浅谈“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及学生学习中的运用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及学生学习中的运用

摘要:归因理论”的方法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方法。本文章以小学数学教育为出发点,运用“归因理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最终达到“归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普及。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归因理论实施策略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次考试过后我们总要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同时要求并指导学生对自己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分析。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别人或自己所表现行为的原因予以解释的过程称为归因。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差生,在进行学习结果的归因分析时并非都能做到正确归因,积极归因,相反,往往会出现一些归因上的偏差,造成消极归因,进而影响以后的学习行为。

小学数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基于这样的前提,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海德的“归因理论”,并将在实践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归因理论概述

1、“归因”描述。

所谓“归”,即归结行为的原因。1958年Heider提出了归因理论,最早的论述著于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Heider指出,人类的行为受其行为动机的直接影响,而学习行为也是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归因是指教师为了预测和评价学生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学生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综合分析,“归因理论”是当代教育中教师研究的重点。

2、“归因理论”应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社会的进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但教育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从各自的角度入手,对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双方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归因理论为促进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严格来说,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归因理论”的实施策略

1、“扬长补短”,制定可行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个性、志向、能力、个人爱好,以及性格差异,等等。通过教学引导,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更加真实的“自我镜像”。要让学生认识到:

(1)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2)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3)具有奋斗意识;

(4)能够扬长补短。

上学期开始,我接触了我们班的新来转学生傅彤蕊,就发现她学习态度消极,作业拖拉,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习态度很好,这就让我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了解愿望,也成为进一步去观察和指导她的基础。

在随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次在全班学生面前强调了她的语言表达优势;在单独辅导中,我让傅彤蕊自己总结了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原因是归功于读书,并引导她扬长补短,全面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她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分析原因,数学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而且要培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归结原因,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其次帮助学生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教师善于找寻发展的动机,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只有这样,“归因理论”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而学生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根源。

比如,我在上“分数加法和减法”时,学生对几组简单的分数加法计算后,我们班袁伟航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分数加法的简便方法: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作为和的分母,分母相加是和的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黑板上列出了另外一组算式:1/2+2/3=?我让该生按照他刚才的“简便方法”去计算,亲自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看看这位同学的说法行不行得通。该生和大家一起,认真思考反复验证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个方法不是错误的,只是缺少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分子为1,分母为互质数的情况下适用。

分析:这种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思维产生根源的过程,即是”归因理论”的另一种运用方式。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思考、交流中碰撞、调整,最终变得灵活且具有创造性。

3、树立表率,实现思想模范引导。

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归因理论”的应用,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基本都树立起了一定的归因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基础上强化了问题意识,互补互助,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我在教学“除法”一课中,在板书时不慎将24÷2=12写成了24÷2=21,这时我们班学生刘棨炜站起来说:老师,你算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