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从“宏大叙事”到“微观细描”论文修改的发表稿.doc

初中历史:从“宏大叙事”到“微观细描”论文修改的发表稿.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9年第05期历史教学总第810期

No.05,2019HistoryTeachingSumNo.810

PAGE

19-

从“宏大叙事”到“微观细描”

——辛亥革命前的“巨变和新生”

田茂刚

(陕西省南郑中学,陕西汉中723100)

[关键词]辛亥革命问题生成日常生活史方法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59-07

中学历史教材叙事,往往以宏大为主,有些问题若不厘清逻辑、呈现细节,学生往往不知其所以然。一直以来,笔者对日常生活史颇为关注,认为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描结合,有助于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源于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等问题的质疑,以日常生活史为依据,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围绕“辛亥革命前的‘巨变和新生’”的主题,重构教学设计,并从“细节见整体”“边缘见主流”“底层看上层”“个体看社会”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期更好地促进历史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实。

一、研究缘起

一日,笔者在讲解人民版教材《辛亥革命》时,学生提出若干疑问,大致如下: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事件之一,教材对其背景知识却介绍寥寥,是否给人一种空洞说教的感觉?

教材说,“黄花岗起义中,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革命进程的发展”。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教材还有一处表述存在类似的问题,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到十一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非常高兴,恰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的学生已初步具有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细思学生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辛亥革命前期各区域信息的交流;二是辛亥革命前期人们对革命的态度;三是辛亥革命在武汉成功爆发的条件。

产生质疑的原因有三:一是教材缺乏日常生活史角度的史料,历史史实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难以产生对话;二是教材叙事线索单一,缺乏不同时空下的史实比较论证,侧重主要事件,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内在演变展示不足;三是关注主流群体,忽视边缘化事件和人物的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要理清楚辛亥革命前的“巨变和新生”,最直接、有效的资源就是研究这一阶段“人及人的社会关系、意识观念等的变化”。

“人是一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研究辛亥革命更应该把握“人”这一主体的变化,而与人相关的就是日常生活的演进。因此以日常生活史理论为基础,研究辛亥革命前期民众社会生活的整体变迁、研究不同区域的人们的行为表现、研究不同人物矛盾的思想观念,可能有助于理解教材的知识、彰显人文主义的精神。

二、理论阐释

什么是日常生活史?杨建华先生认为:

日常消费活动是日常生活世界最基本的层面,主要包括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得与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重点体现在日常社会活动,主要以杂谈闲聊、礼尚往来、情感交流、游戏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日常观念活动是一种非创造性的、以重复性为本质特征的自在的思维活动。它包括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等自在的日常思维杨建华:

杨建华:‘我们的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建构[J],观察与思考,2012年7月。

立足杨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将日常生活史理论引入历史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核心,关注生活的“日常性”。“人性”从某种程度来说,都具有相似性,但在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范畴内,人会带有不同烙印。研究人的消费方式的变化,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能够看到该区域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程度的变化;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变化,如交往人群、交谈内容、学习方式等,能够洞察到时代主题和主流力量的变化。二是坚持‘综合性’的原则,要在单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探索。就学生质疑的问题而言,学生看待历史问题具有单一性,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如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农村经济产生冲击,城乡之间的差异都会成为社会整体演进的影响因子。一个人的行为在某一时间内看似对社会影响不大,但从长时间界限看,它或许成为一股主流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