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的理论化及其意义裂变基于概念史方法的考察.doc

儿童游戏的理论化及其意义裂变基于概念史方法的考察.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游戏的理论化及其意义裂变:基于概念史方法的考察

编者按:学前教育理论是由一系列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我们常常以为概念有一个“本质定义”,并且认为它不仅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境,而且还能保持理解上的一致性。这使得理论研究难以进行“自我革命”,也难以与经验世界建立丰富的联系。事实上,概念是生成的、变动的,与它所赖以生存的语境密切相关。而这纷繁复杂的语境,又是思想、制度、實践等多方面的力量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本专栏聚焦于“游戏”“活动”“课程”这几个学前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深入到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中西方历史语境之中,梳理其发展线索和意涵变化,探寻相关理论话语的来源与去向,意在展现其语义和语用的复杂性,增强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构建之反思性与自觉性;同时,试图审视当前的教育实践话语,关注概念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与问题,从而起到澄清和纠偏之效果。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特邀南京师范大学黄进教授组织了“学前教育概念史研究专栏”。本专栏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促使这些概念在不同使用者那里产生更多的重叠与共享的意义空间,让彼此能够更好地对话和理解。

[摘要]游戏是学前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将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进行紧密的结合,考察其在社会变革期间内涵和外延的转折与变化,方能透视理论上的困境和实践中的问题。18世纪末以来的西方游戏理论一经诞生,就孕育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也深刻地植入了儿童游戏理论化的过程。儿童游戏概念的形成有其思想与社会文化背景,现代化过程中进步修辞构成了它的主流语境。在中国,儿童游戏概念的确立与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复杂力量也使得儿童游戏概念产生了不同维度上的意义裂变,包括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分离,享用功能与发展功能的分离,以及日常概念与专业概念的分离。未来的儿童游戏理论建设需要更好地面对这些问题的挑战。

[关键词]儿童;游戏;概念史;进步修辞

一、引言

游戏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概念。作为活动,它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很强的情境性。它又可以指某种态度或者身心状态,比如轻松的、随心所欲的、自由运动的状态。它还有着丰富的语言形式,无论是西文中的“agon”“paidia”“ludus”“spiel”“play”“game”,还是中文中的“游”“玩”“嬉”“戏”“赛”等等,虽然彼此关联,却又并不重合。另外,还有“消遣”“休闲”“表演”等其他概念与之交叠,一如维特根斯坦曾经描述过的游戏的“家族相似性”——他认为各种游戏类而不同,无法进行本质定义,甚至游戏内部还存在着相互冲突和竞争。我们可以说游戏是自由的,但它有时又有着严肃的规则;游戏可以是竞争性的,但有时游戏也是赌运气。这是一种“在单词意义的外延和内涵之间有着逻辑上的冲突”的现象,它导致了语义的朦胧。[1]甚至研究者宣称,游戏作为一个如此模糊的概念在科学上没有什么价值,不是一个可研究的现象。[2]

“游戏”也是学前教育学科的核心概念。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发展、教学、课程等罗织起了这一学科最基本的概念网络。它们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成了现代学前教育必须探寻和解决的难题。儿童游戏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儿童游戏理论也深植于人类整体精神世界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画地为牢”的可能,仅仅去讨论幼儿园游戏,局限于学前教育学科内部来思考和解决有关儿童游戏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承认游戏的模糊性的基础上,跨越学科边界,审视儿童游戏理论是在何种条件下诞生的,它在怎样的语境中使用着,如何成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和行动依据,又如何孕育出更为复杂的意蕴。如此这般,方能看清某些熟视无睹的教育观念背后的参照系、隐藏的冲突和矛盾,以及未来的教育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胡伊青加研究了不同文化中的游戏现象后曾经谈及,尽管游戏活动比人类历史还要古老,但西方对游戏的系统反思却是相当晚的事。[3]这个现象让我们意识到,游戏(包括儿童游戏)从自在的存在到诞生出普遍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社会条件。那么,游戏的概念和理论形成之后,是否就沿着一条清晰的、线形的进路发展而日趋完备了呢?是否就成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工具了呢?这种惯常的思路,可能会把我们导向一种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的学术史观,会遮蔽理论与现实关联的复杂多样性。为此,本研究拟引入概念分析视角,其中科塞雷克(ReinhartKoselleck)的概念史研究方法尤富启发性,它被认为是二战以后德国史学对学术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一种透过语言介质来研究现代性兴起的最突出、最成功的尝试。[4]

本研究主要借鉴了科塞雷克概念史研究的以下一些观点。其一,要突破一般的概念研究中只重视词源和语义研究的倾向,将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进行紧密的结合。“概念史并非仅囿于术语的内涵展开研究,而是要突破文字的界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