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受益颇多的9个微习惯.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令我受益颇多的9个微习惯

01设计一个焦虑的「篮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容易因为某些问题而感到焦虑。小到一次任务的表现,大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工作和家庭的迷茫……诸如此类。

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但如果让它们充斥在大脑中,又只会徒增压力,对生活造成干扰和影响。

正如我曾经讲过的:许多时候,令我们感到疲惫不堪的,其实是充斥在脑海里、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念头。它们挤占了大量的认知资源,导致我们的「前台资源」枯竭,难以处理手头的事情——这就构成了心理上的「疲劳」。

如何缓解这个问题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它们全部装进一个「篮子」里,告诉大脑:我已经把它们都记下来了,无需再去牵挂。从而,把它们从「后台」释放出来。

具体而言:

1)每天设定一段「焦虑时间」,专门用来思考这些会引起你焦虑的问题。可以设定在中午、傍晚,以30分钟为宜,不要在睡觉前。

2)任何时候,当你脑海里闪过一些可能令你焦虑的问题,立刻把它记在笔记里。告诉自己:我已经把它记下来了,现在先不管,到时再一起解决。

3)等到了「焦虑时间」,就拿出这份笔记,按照上面记下来的问题,一项项去思考。

这里也要注意两点:

(1)可以着重去思考「我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不确定性」;

(2)可以参照彻底攻克焦虑,这里有一份全指南中写到的「焦虑环」,来试着重塑自己的认知。

4)时间一到,立刻把你所有想到的东西记下来,写在每一个问题的后面。如果已经成型了,就安排到待办事项里面,分配一个时间去行动。

这个方法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1)把自己跟负面念头隔离开来,最大限度减少它们对你生活、工作的影响和干扰。

2)通过给予自己「我能够掌控这些念头」的控制感,来对冲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失控感,从而降低焦虑程度,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上。

02.警惕「时间黑洞」

你是不是经常感到:这一天好像没做什么,就不知不觉结束了?

事实上,很大的可能,是你的时间都被两个「时间黑洞」吞噬了。哪两个呢?微信上的同步对话,以及漫无目的的网络浏览。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让你的时间一点一滴流失,而你毫无察觉。

当你跟同事或朋友在微信上一来一往对话时,你实际上是什么都干不了的。为什么呢?很简单:你的大脑需要不断在对话-工作中切换,每一次切换到工作时,都需要至少几秒钟的时间重新进入状态——而在这短短的几秒内,新一条信息又过来了。于是,重新读对话,组织语言,再重新切换状态……

不要小看这几秒钟。大量的「几秒钟」堆积起来,就足以让你的一整天变得一事无成——而大脑无法觉察到这一点,因为它一直忙着切换状态,它会认为这一天「非常充实」。

所以,我有一个很多年来的习惯:除非我现在就想聊天,否则,我一定会要求对方把事情一次性讲清楚,发过来,等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时,再集中一次性回复所有信息。也就是「化同步为异步」。

这个方法看似毫无技术含量,但实际上,它也许是最有效、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时间管理技巧了。

当然,这种方式对对方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对方是你的领导,要求你有求必应,那也许就不一定适用了。

这是第一个时间黑洞。而第二个也非常常见:有时候,我们只想查一个问题,但一个个网页打开,往往就身不由己,等到意犹未尽地关掉网页,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小时、一小时。

对这个问题,我常用的方法就是「设定边界」。

什么意思呢?非常简单。我会紧紧扣住我想查的问题,每浏览一个网页,都问自己:我现在看到的这些,跟我想了解的问题有什么关联?

如果有,就打开笔记写下来;如果没有,就立刻关掉。

等这页笔记已经足够完善,足够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果断结束「浏览」,让自己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03.用分段工作来休息

最好的休息是什么?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看视频、刷信息流,而是让大脑去做「不同的事情」。

举个例子:我的工作台里同时有好几个项目。做课件、录课程累了,我就整理一会推理小说诡计;整理累了,我就写一会软件教程和使用心得;写累了,我就梳理一下最近读的书,检视和翻阅知识卡片,为新文章和新产品寻求灵感……

实在不想动脑了,我就看一会纪录片,让大脑放空一段时间;或是整理文件,整理书架,做做家务……积累一些微小的成就感,给大脑一些刺激,帮助大脑「回血」。

实际上,当我们觉得「疲劳」时,往往不是真的累了,而是大脑的后台积累了太多的「垃圾文件」。可能是跟当前工作相关的信息,可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能是各种各样零散的念头……

所以,切换到完全不同的工作上,就相当于「清空」了后台,迫使大脑把注意力从旧情境转移到新情境,从而起到「刷新工作状态」的目的。

这些不同的工作之间,差异越大越好。比如:创作性的工作(写文章、做方案、录课程),最好跟整理性的工作(对已有信息的加工)安排到一起;数据性、分析性的事务之间,最好穿插一些能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