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经典的诗歌.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国学经典的诗歌

中国国学经典的诗歌1

1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唐代〕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五松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妇女。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

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当时的心情。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

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

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

中别具一格之作。

2燕诗示刘叟

白居易〔唐代〕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赏析此诗的内容,要能够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深刻体

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借鉴此诗的表达技巧,要准确知道诗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

如,绘声——索食声孜孜,借代——黄口,对比——母瘦雏渐肥,

对偶——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拟人——声尽呼不归,呼告—

—燕燕尔勿悲。

中国国学经典的诗歌2

上梅直讲书

苏轼〔宋代〕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

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

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

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

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

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

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

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

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

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

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

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

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

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

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

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

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

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

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

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中国国学经典的诗歌3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宋代〕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

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

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

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

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

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

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

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

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

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

文档评论(0)

150****64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