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兰亭集序 教学课件.pptVIP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兰亭集序 教学课件.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了解作者及《兰亭集序》在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

3.从写景、抒情、议论三个角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乐”“痛”“悲”等词语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生死观,领悟作者暗含于悲叹中的人生眷恋和热爱。

4.品味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体会文章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点;学习事、景、情、理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课前预习;二、阅读思考

1.兰亭聚会的缘由是什么?这次聚会有哪些特点?

2.第3段中,作者想到了哪两种人?共同点是什么?

3.第4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生死观?

4.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作品简介;作家简介;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以致“魏晋……名士少有全者”。所以士大夫们普遍崇尚老庄之学,仿佛看破生死名利,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则表述了不同于老庄思想的人生观。在王羲之看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知识卡片;资料链接;课文探究;2.谢灵运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可兰亭集会却达到了“四者兼并”的境界,作者直呼“信可乐也”。请根据第1、2两段概述这“四者”的内容。

①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②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赏心: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游目骋怀,视听皆娱。

④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畅叙幽情。;3.第3段引用“古人云”,点明情感由“乐”而“痛”的变化。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由“乐”而“痛”的情感变化?

人生的快乐有限。快乐得到满足,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成为历史。

人的生命归宿是死亡(终期于尽)。“死亡”如此强大又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如此渺小、脆弱,因而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的叹息。;4.联系时代背景和上文,说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魏晋政治恐怖,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之学,逃避现实,要么谈玄说道,要么归隐山林,陶醉于一时的快乐满足。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灭。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都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这表明作者希望当时的文人们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应只是空谈玄理,无所作为。;5.如何理解作者发出的“悲夫”之叹?

作者悲古人,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作者悲后人,因为后人读其文章和他读古人文章的感受会是一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作者悲叹的是人生面对生死的局限性,文章的高妙之处也在于揭示了这种局限性。;内容小结;主题归纳;深入探究

;悲在:由个体生命之痛上升为人类同感生死之悲(兴感一契)。

作者“悲”古人,是因为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极其相似;作者亦“悲”后人,因为后人读作者的文章,犹如作者读古人的文章,他们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痛”与“悲”的区别:“痛”是个体的,是感性的,是浅层情感的直观表现;“悲”是人类共有的,是理性的,是深层情感的内在体验。作者在“痛”感个体的人是情感多变的、命有尽头后,忽然想起了古往今来的人都会感到生命的无常,自然想到后来者难免也会有同感,那么这就是整个人类群体无法回避也无法改变的终极悲哀。;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

①前来聚会的人很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聚会时的活动文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④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二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

文档评论(0)

专业写手t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