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美学史--清代美学50.pptx

  1.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美学史-清代美学;;第八章清代美学;目录;目录;第一节清代美学的基本面貌;一、清代美学的时空范围;二、清代美学的主要领域;王士祯诗稿;翁方纲题字;扬州八怪;曹雪芹;太平山水图;景德镇瓷器;清代漆器;三、清代美学的演进逻辑;第一,是改朝换代后的逸民美学。包括黄宗羲、贺贻孙、廖燕在诗文上的愤激美学,钱谦益、吴伟业在诗学上的沉思美学,朱耷在画学上“非哭非笑”的美学和傅山在书法上的“宁丑毋媚”的美学,多面地表现了明末清初剧烈的历史冲突在美感上的凝结。;八大山人:朱耷;第二,是礼制美学。它在清代大一统中逐步形成审美风貌,体现在大一统的京城模式的形成,体制性典章制度的形成,包括建筑上宫府官宅的体制、服饰体系(帝后服与文武官服的典制)和宫廷音乐体系(祭祀音乐、朝会音乐、宫廷宴乐、巡幸音乐)的形成。;第三,在朝廷大一统的框架中,士人美学开始登台。诗文上,愤激美学变成诗歌中雍容优雅的肌理、格调、性灵、神韵,转为桐城派的呈现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美学理论。在绘画上,从四僧的“无法”与“四王”的“有法”到石涛《画语录》时,两个方面虽还有所对立,但也已经有了一种互补和会通的关系。;石涛作品;第四,朝廷画院中画种定义显示了一种在清人天下观背景上的美学等级秩序。从康熙朝到乾隆朝,宫廷画院中,四王的文人画,版画进入宫廷而成的殿画;进入宫廷又被中画所规训了的西洋画(如意大利人朗世宁、安德义、潘廷章、法人王致诚、贺清泰、波希米亚人艾启蒙的画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秩序之中。;第五,从宫廷到社会,画种区分显出了另一种社会的等级区别,朝廷之画与以“扬州八怪”这类带着都市新因素的士人画显出了区别,还与商业版画产生了区别,也与民间年画形成了区别。正如在宫廷各类画种具有自己的等级定位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这四类画也有自己的等级定位。这里冲突较为激烈的是“四王”型美感和“八怪”型美感。;“四王”山水;八怪:金农;第六,在书法上,最初是帖学的承转,先有王铎、傅山的晚明书法,继而有由朝廷风气和科举制度而来的台阁体。然而,在金石学和文字学的氛围中和都市的繁荣中,碑学崛起,扬州八怪和邓石如、尹秉授各放光彩。而后,由包世臣到何绍基到康有为,碑学不断掀起美学高潮。帖学与碑学之争,体现了士人中两种美学风尚之争。;傅山书法;邓石如书法;;第二节清代的政治/社会美学;一、多元一体中的美学总貌;同时,清代对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编于康雍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是古代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分6编、32典、6117部,正文1万卷。编于乾隆间的《四库全书》包括存书3503部,总计79337卷,装成36304册。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四库全书考证》100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这种学术的指导思想和治学方式,影响了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诗、文、词、书、画、音乐、舞蹈、小说、戏曲、建筑等。清代不仅是时代美学的开创者,也是美学历史的总结者。;各文化区显出了中华审美文化的多元性,但多元又在一体之中。这一体,不仅体现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天下观本质上的同一性,也体现为有清一代天下观的特殊性。因此,这多元一体典型地体现在清代的京城模式上。;清代京城承继了明代的京城,这是明清宇宙观和天下观一致之处,但又加了圆明园,从园林象征的角度体现天下观,加了长城外的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如果说圆明园从九州清晏这样静的景观方面体现了天下一体,那么,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则从政治典礼活动上体现了天下一体,这就是年班和围班制度。年班即蒙古王公定期朝见皇帝,要举行各种活动。围班是未出痘疹的蒙古族王公,每年秋夏到木兰围场随皇帝狩猎,在避暑山庄朝觐,其间也举行各种文艺活动。顺治年间五世达赖喇嘛来京,朝廷专门为之在德胜门外修了黄寺。六世班禅喇嘛为庆贺乾隆60年进京,朝廷为之在承德修建了须弥福寿寺。整个京城体系的建筑布局,本身就服务于大一统的天下观。;总之,从政治/社会美学的角度看,清代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的一体性,它体现在新的京城模式的整合性,也体现在以满(政治)汉(文化)为主体对各民族审美文化的整合性。在这种整合性的背景下,各民族、地域的艺术审美经验丰富多彩,显示了多元一体的审美文化和美感模式,为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满汉交融中的美学思想;第二,文化艺术上的交融。作为“天下”的继任者,清朝皇帝和满族贵族对汉族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采取了吸收、学习的态度。比如,乾隆皇帝在位时间最长、年寿最高,他的书法作品数量也非常多,包括自作的诗文、宫苑寺观匾联、书画题跋,以及大量的临摹古人的法帖之作。乾隆皇帝还将历代法书名迹刻成丛帖公诸天下。乾隆十五年,集魏至明法书300余种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32册;乾隆二十年,续选历代法书39种刻成《墨妙轩法帖

文档评论(0)

8d7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