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春秋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pdf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源期刊网

春秋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

作者:陈乔见

来源:《社会科学》2017年第05期

摘要:整个春秋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从天下体系看,尊礼重

信是此时诸侯交往的基本伦理规范。其二,从家国结构看,孝、忠、义是此时家国公私的核心

伦理道德,具体言之:孝是宗法制的核心伦理,忠是封建制的核心伦理,义则是两者之外的必

要补充,体现了更多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其三,从个体美德看,智、仁、勇等是此时贵族最为

推崇的道德品质,它们体现了道德主体的优秀和卓越。

关键词:春秋时代;尊礼重信;孝忠义;智仁勇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5-0115-10

春秋时代中国人所崇尚和践行的伦理道德种目繁多,陈来先生对此时期的德行有非常详尽

的考察、论述和归纳1,因此,本文不打算对此再次一一考察。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来分

析此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并且厘清一些核心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分析它们的结构性困境。

依笔者之见,春秋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可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从天下层面看,春秋时

代的主要活动是诸侯之间的交往,“尊礼重信”是此时期诸侯交往的基本伦理规范。其次,从家

国层面看,春秋时代的基本制度仍然是西周的宗法封建制,与宗法制相配的伦理是孝,与封建

制相配的伦理是忠,义则突破了孝忠的局限,表现为更多的公共性。最后,从个体层面看,此

时智、仁、勇等品质被广泛推崇,表现了主体(主要是贵族)的卓越与优秀。天下和家国层面

的伦理规范更多地表征为义务伦理,个体层面的道德品质则更多地表征为美德伦理。下文一一

述之。

一、尊礼重信:春秋时代的交往伦理

顾炎武对春秋时期的伦理风俗有一精彩概括:“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

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

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

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2顾氏在论及春秋犹存西周之遗风时,

提到了尊礼重信、宗周王、严祭祀、重聘享、论宗姓氏族、宴会赋诗、赴告策书等观念和活

动,这些都是宗法封建制的基本礼制。与春秋犹存西周之遗制遗风相对照,战国社会则一切礼

制和伦理皆丧失殆尽。值得注意的是,顾炎武在此首推“尊礼重信”,这非常有见地;因为一部

春秋史就是一部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史,而礼与信则是春秋时代最为基本的交往伦理。实际上,

从交往伦理来看,礼是形式,信为实质,两者相辅相成,礼无信则为虚设,信无礼则难于立。

春秋时代,“信”主要是对执政者的要求:“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1如果君主无

信,则庶民不从,“不信,民不从也”2。《国语晋语四·》载晋国发生饥荒,国君咨询箕郑“救

龙源期刊网

饥何以”,后者对之以“信”。在箕郑的解释中,信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是关乎一整套的制度

体系。箕郑认为,如果整个社会制度都有信可言的话,那么,人心也会安定,能够“贫而不

惧,藏出如入”。不难看出,箕郑之论,不仅仅是救饥的权宜之计,更是社会长治久安之策。

箕郑之论,无疑是很深刻的,后来孔子亦说“民无信不立”3。

然而,在春秋时代,“信”不仅关乎内政,更是诸侯间的交往伦理。如前所引,顾炎武在称

赞春秋风俗时,首先提及的是“尊礼重信”,即是就此而论。诸侯间的交往主要有四种形式

(礼),即:聘、朝、会、盟:“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

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昭明于神。”4春秋时人在言

及这些交往形式时,总是会提到“信”。《左传》襄公元年载:“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

礼也。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当新

君即位,大小诸侯前来朝聘,继好结信,这是当时的诸侯交往的基本礼仪。《国语鲁语上》·

载: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

国之艰急是为。”当国家发生饥荒时,更应该结诸侯之信,以求得四邻之援助。《国语齐语》·

载:“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

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这表明“信”是构成大国称霸最为重要的因素

文档评论(0)

你别来~我无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