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目标3.探究作者的采访感受与主观评价,体会和理解新闻报道立场。(教学难点)2.通过分析人物通讯的典型性特征,掌握人物通讯的阅读策略。(教学重点)1.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人物精神品格,领悟劳动的时代价值。

课前准备1.阅读本文和本单元其他两篇人物通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尝试填写下面的表格。课文篇目人物小标题及

典型事件精神品格《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说明:三篇文章中有小标题的,请以“小标题—典型事件一精神品格”对应的形式填写。)

课前准备2.查找、阅读袁隆平的生平和相关事迹,多方面了解其人其事。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属于新闻作品中的人物通讯,阅读人物通讯我们总能被所报道的人物的事迹深深感动,这是为什么呢?人物通讯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从这些特点出发阅读一篇人物通讯?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几个问题。一、导入新课

二、研讨探究任务1:发现并反思我们的“感动”

1.200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01年,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在领奖的前几天,记者沈英甲采写了这篇人物通讯。课前

同学们阅读了这篇文章,请说说袁隆平院士在哪些方面让你受到感动。

袁隆平院士在哪些方面让你受到感动发现并培育杂交稻,并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用事实反驳对杂交稻的贬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袁隆平仍挽起裤腿工作在稻田二、研讨探究任务1:发现并反思我们的“感动”

2.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都是人物通讯写作的材料,思考: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来表现人物精神品格和巨大贡献,并让读者深受感动的。快速阅读课文,以“时间+事件经过”的形式,叙述文中每个部分的典型事件以及由此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品格。

典型事件1961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以科学态度面对失败)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1992年,袁隆平用高产优质的事实反驳对杂交稻的贬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平和大度)1986年到1998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勇于担当,不断进取二、研讨探究任务1:发现并反思我们的“感动”

2.除了典型事件,说说还有哪些细节描写也让你受到感动。

细节描写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试验田,“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赶到试验田,发现特殊水稻时“屏气静神”,“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等。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袁隆平院士注重实践、坚持在实验田里开展科学研究的精神。

细节描写②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可以断定”“返回试验田”“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等。这些细节表现了袁隆平院士反复实践、探索真理的可贵品格。

细节描写③“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这一细节体现出袁隆平院士对土地、对农民的热爱。

追问:文章开头就对袁隆平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开头部分是作者的采访感受,点出了采访对象袁隆平的突出特点——“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这样写是为引出“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之问,统领全文,后文的典型事件都是对这一疑问的回答。

二、研讨探究任务1:发现并反思我们的“感动”

3.围绕人物可以有很多事件和细节选择,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典型事件和细节?提示:可从选材标准、材料来源和组织角度思考。因为这些材料更能凸显人物的典型特征、主要事迹、精神品格。材料源自作者采访时的所见所感、采访对象的言论、媒体采访、他人评论。作者以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时间为线索,用小标题、多角度分层次地组织材料。

小结:由此可见,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让一个热爱土地、热爱农民的“泥腿子专家”形象丰满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而前,并深深地感动了读者。

二、研讨探究任务2:理解与评价作者的“感动”1.袁隆平院士的事迹不仅令我们读者感动,其实作者本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