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怎样阅读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是一座琳琅满目、蕴含丰富的宝山。宋代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提出:“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这些作家确实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研究他们的文章写法,从中借鉴成功的经验,自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事实上,能流传至今的古代散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的阅读,也大可不必拘泥于上面这四大家的散文。
一般认为,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俩于康熙年间选编的《古文观止》,荟萃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精华。这部作品集收录了自东周至明代的222篇文章,每一篇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极富文学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阅读古代散文,我们便可从《古文观止》开始。
如何阅读古代散文呢?
一、初步感知,扫除障碍
欣赏古代散文首先应克服文字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大量积累重要实词、常见虚词;掌握古代汉语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如文字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汉语语法是属于过渡性的知识,掌握它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运用这个工具来阅读古代散文,读懂古代散文。以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为例,初读文本,我们得扫清如下词法、句法知识:
(一)文字通假:1.“已”通“矣”(既然已);2.“而”通“尔”(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二)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业(驼业种树);2.使用用法:硕、茂(非有能硕茂之也),早、蕃(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故不我若也”;2.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吾又何能为哉”。
二、辨体析题,把握内容
古代散文大多是有主题、有标题的篇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命题作文,或标题作文。这就得紧扣主题写,就要突出文体特征,就是说,写赋要像赋,写论要像论,写记得有记的特点。我们分析作品便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就是看它属于哪种文体。这是大体上应该遵从的要求。但作文有法却没有定法,即便是同一文体,不同作家的笔下,取材、布局、措辞等方面完全可以各有特色。如贾谊的《过秦论》,题为“论”,用的却是“赋”的写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铺叙山水和抒写情志,接下来铺叙四时景物,再铺叙宴会的情景,也是赋体形式。名篇佳作各有千秋,文无定法,贵在鲜活。我们阅读欣赏古代散文,便应分析体会这些文章在构思行文上的独特之处,进而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仍以《种树郭橐驼传》为例,从文题看,这应是一篇传记,是为一位种树能手写的“传”。但读完全文,我们才恍然大悟,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换句话说,本文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
第一段从“传”这一文体特征出发,介绍人物基本特点。第二段写郭橐驼树种得好。第三段是郭橐驼介绍种树经验。第四段由种树“移之官理”,概括二者的相似之处。第五段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
三、潜心思考,明确写法
有了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作基础,我们便不难总结出文章写法上的特点。还以《种树郭橐驼传》为例。着眼于全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构思上的特点,即用“传”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批评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
其次,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因此,对比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再次,为了突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文章的第二段还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一是种树卖果的。从欢迎他的这两类人看,郭橐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能满足物质需要,这从侧面突出了橐驼技术的全面。
以上,是学习古代单篇散文的一般方法。
阅读《古文观止》中的有些文章,我们还可采取文、史互读的方法,尤其是选自《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名著中的作品。这些作品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蕴含了丰富而广泛的历史内容,与所处时代紧密相连。要深入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就必须对相应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文、史互读,有助于降低阅读难度,进而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读写结合也是阅读古代散文的重要方法。就一篇文章而言,如果只停留在读的层面,就很容易浮光掠影;写,则能强化印象。写,可以是作批注,也可以是写读后感。批注,可针对文章难点、疑点、美点,作要言不烦的点评;读后感,可就文章内容及写法写出自己的独到思考。比如,读了《烛之武退秦师》,有人写了《这一篇,值得所有领导和未来领导的人仔细研究》,作者抓住《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郑王、秦王、晋王的表现,分析当领导的人应该有怎样的胸襟;还有人写了《烛之武的“离间术”》,分析烛之武智退秦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