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环境侵权领域的必要性研究
摘要: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民事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责任之一,学术界对
它的研究多局限于民法领域,近年来,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侵权行
为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我国对环境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救济不足。是否
将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环境侵权领域成了近来学术界探讨的新话题。从理论、社
会价值、国外的立法司法经验以及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等方面来看,精神损害赔偿
适用于环境侵权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标签:环境侵权;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
在现代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环境侵权行为的数量日益增多,后果日趋
严重,环境侵权所需承担的民事责任问题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的通
说认为,承担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最常采用的责任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
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①但是,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给受害人造
成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是否应赔偿,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观点,因此,有必要对
精神损害赔偿是否适用于环境侵权领域进行研究。
一、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子环境侵权的理论依据
(一)传统民法理论的拓展
侵权,是传统民法的一个概念,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民法学者们通
过拓展传统民法的理论创设了环境侵权的概念,环境侵权是指由于人为活动而导
致环境污染和破坏,从而造成损害他人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的一种特殊侵权
行为。②可见,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推定环境侵权
的相关理论应归属于民法学研究的范畴。根据民法理论,赔偿损失,是侵权责任
方式中适用最广的一种,无论违法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是物质损失还是精神损失,
都可适用赔偿损失这种责任方式,因而,当环境侵权造成了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时,
要求加害人对此进行精神损害赔偿在法理上是有据可依的。
(二)精神损害理论的运用
精神损害,是指加害人的侵权行为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③侵权行为
侵害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造成其与生理、心理相关的精神活动利益的丧失或减
损。也就是说,精神损害的表现形式为精神痛苦,实质为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
将精神损害理论运用于环境侵权,我们可以认为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是指侵权
行为损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权或财产权的同时,导致受害人心理、生理的痛苦或精
神利益的丧失、减少。例如受害人的肉体痛苦、精神折磨、生命缩短和丧失亲人
之痛苦等等。根据精神损害理论中精神痛苦的两个来源理论,我们将环境侵权分
为两类;一是因环境污染等侵权行为侵害了权利主体的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
而使其产生了精神上的痛苦,如被列为“世界八大公害”之一的日本水俣病事件
中,水俣病患者往往耳聋眼瞎、全身麻木、身体弯曲、精神失常、最后悲惨死去
④;二是侵权行为侵害了权利主体的财产权时,致使其产生恐惧、悲伤、绝望等
情感而造成精神折磨。可见,在环境侵权案件中,客观上存在着受害人的人身权
和精神利益等受到不法侵害的事实,根据“有损害就要有救济”的法律原则,法律
就有必要保护并救济环境侵权导致精神利益受损害的受害人。
二、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子环境侵权的社会价值依据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进程速度的加快,人们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越演越烈,公害事故和恶劣的环境事件也涌现出来,相对于一般侵权,环境侵权
所导致的精神损害后果更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侵权具有不同于一般侵权的
特点:
1.环境侵权的受害人多为弱势群体,他们与加害人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在
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中,加害人一般为经国家注册许可具有特殊经济、科技信息
实力和法律地位的工商企业或企业集团,受害人多为欠缺规避能力和抵抗能力的
农民、渔民和市民。
2.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环境污染和环境侵权往往具有扩散、迁移、潜
伏、渗透等特征,环境侵权的受害人人数众多,甚至可能含盖一个地区、一个国
家甚至全世界,如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露事故,就是典型的代表。
3.环境侵权具有继续性、反复性的特征。与一般侵权行为对受害人造成的
直接损害、一次性侵害不同,环境侵权通常是通过“环境”这一中介对受害人造成
间接损害,并且由于加害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继续性、反复性,使得环境侵权
也具有继续性、反复性的特点。
4.环境侵权的原因行为具有社会妥当性、合法性。例如,筑水坝等开发建
设行为和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发出噪声等排污行为,往往本身就是必要的经
济活动或者伴随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的“副产品”,属于社会生活常规、
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如果这种活动受到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