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学设计.doc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握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2.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艺术特色。

3.深入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深入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艺术特色。

一、导入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先从一个成语入手,这个成语就是“望洋兴叹”,按照字面意思该如何理解。

生:看到大海,有所感叹。

师:可以具体说说会生发怎样的感叹吗?

生:看到大海,感觉到自己很渺小。

师:非常好,“望洋兴叹”的本意就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当然这种感慨都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下感受的。如果是国破山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结合作者个人的生死,国家的荣辱,面对这浮沉的大海,他又会兴叹些什么呢?

新授

1.展示PPT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

3.三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预习所得。

师:下面我们直接请出今天的两名代表来给大家进行讲解。

生1:首先由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首诗的基础部分。

(1)题目解说:

“过”经过、途径,“零丁洋”地名,总体意思是经过零丁洋,既写出了地点又写出了事件。大家都知道,我们要知人论世,先了解这个人在了解这个人所经历的事情,按照这个顺序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

作者: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抗元名臣。

德祐元年,文天祥为响应朝廷“勒王”的号召,于江西起兵后转战东南,最后兵败被俘,做下此诗。

范读

(4)正文讲解:

读完这首诗,我们来看一下字词。“干戈”的“戈”要注意一下容易写成“弋”。“惶恐”的“惶”大家也要注意一下,它的下半部分是“网”而不是“生”。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翻译与点译。

首先来看第一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遭逢:指的是遇到朝廷选拔,一经:指的是因为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干戈:指的是战争,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争逐渐消歇。所以这句话的翻译就是:自幼刻苦研习经书,方才取得出仕功名,武器兵源不足,奋力抗争,四年未停。

第二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风飘絮:形容大宋国的形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据,即将覆灭。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那么这句话的翻译就是:山河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自身安危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

第三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零丁洋均为地名。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诉说南宋的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零。

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古代在书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为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句子翻译是:古往今来,谁能躲避一死?壮烈捐躯,留下赤诚之心彪炳千古。

生2: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写个人和朝廷的两件大事:一是通过科举选拔出仕,一是朝廷危难之时起兵抗元。

颔联:运用比喻,讲述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此时南宋恭帝被俘,名存实亡,用山河破碎比喻生动形象;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子被囚,大儿丧命,恰似水中浮萍,无依无靠。比喻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颈联:双关,巧妙地用惶恐滩、零丁洋两处地名,写出了形式险恶,境况危苦。上句追忆当年兵败忧念战事,下句慨叹眼前不幸被处境艰难。

尾联:千古名句,卒章显志。笔调由沉郁顿挫转为豪放、洒脱,直抒胸臆,表现了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气节。

主题归纳:通过回忆一生坎坷,抒发了对朝局动荡的痛心疾首与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将叙事、抒情、言志融为一体。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所有的重大事件,从平铺直叙到慢慢渲染气氛,最后慷慨悲凉地抒发了自己的报国之志,转换自然,感人至深。

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

本诗前两句已经把个人和朝廷的艰危困厄渲染到了极致,哀怨之情汇聚到高潮,尾联却一笔宕开,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精神收束全篇,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舍生取义,保家卫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两句诗能使广大的仁人志士与其产生共鸣,激励着他们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献身。

师:两位同学讲的非常棒,希望在座的同学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下面,老师谈谈对这首诗的看法。我认为把握这首诗可以从两条线索入手:一条是时间线索,在理解诗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明显的时间段,

过去、现在、未来;另一条是情感线索,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诗意成不变的呢?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暂时存疑一下。(展示PPT)

我们先来看一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个是关于个人的出处,为了国家的崛起而读书(过去),一个关于国家的危亡,当了将军也身系国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