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月中感悟生命况味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docxVIP

在水月中感悟生命况味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水月中感悟生命况味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信息】

本节课是《赤壁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了作品内容的梳理和文言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苏子与客的情感变化。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美学意蕴,感知作家独特的审美个性,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具体可感的话题,而选择“水月”这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意象,是比较合适的。所以本课聚焦“水月”意象,从“初读课文循意象”,到“再读课文探情思”,最后到“精读课文明理趣”,学习任务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引领学生对作品沉潜品读,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赋的学习,虽然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他们对苏轼有浓厚兴趣。学生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根据以上对学情的分析,我创设了活动方案和海报情境,设置三个学习任务,并通过诵读感悟和小组活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哲理部分更要细心品味。

【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明确本文核心意象,体会本文是通过什么物言什么志。

2、通过对核心意象“水月”的解读,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的生命情怀,陶冶自己的性情,加深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树立豁达自适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学生疑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赤壁赋》,了解到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运用传统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真实而巧妙地展现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聚焦核心意象,解开作者的心理密码。

情景任务

黄州市第一中学将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现征集“共话东坡”活动的文案和海报,请你尝试制作并投稿。

授课活动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循意象

活动一:诵读全文,结合文体“赋”的知识,寻找本文意象。

预设:清风、明月、舟、水波、山川

活动二:哪些意象多次出现,贯穿全文?

预设:水波明月

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探情思

活动一:朗读课文,请结合下面表格,梳理赋文中有关水月描写的文字,概括水月意象的特点,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赤壁赋》

自然之水月

诗句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重点诗句

水月特点

作用

预设:

《赤壁赋》

自然之水月

历史和诗中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重点语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

“月明星稀”“山

“逝者如斯,而未尝

兴”“月出干东山之上,

川相缭”

往也”“盈虚者如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羡长江之无穷”

彼,而卒莫消长也”

露横江,水光接天”“击

“抱明月而长终”

“惟江上之清风,与

空明兮溯流光”

山间之明月”

水月特点

空阔、瑰奇、壮美

朦胧、澄净、清新

虚幻、永恒

无尽

变与不变

作用

抒发了作者暂别世俗烦恼轻松愉悦的乐情

“月”是曾经英雄的见证者,“水和月”是永恒自然的象征,是触发他感慨的一个点,触发了他的“悲情”

借助“水和月”阐释人类代代相传、物我无尽,精神永恒的哲理。

活动二:主如何释悲?请研读第4段,理解苏轼是如何宽解客之悲的?

学生研读、讨论、展示:

思辨1

思辨2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取:非吾之所有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也

精神永存、代代相承

(寓理于景)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寄情自然)

总结:“水和月”是描写的主景,抒情的发端,议论的载体。

学习任务三:美读课文明理趣

活动一:再读第4段,体会作者借助意象阐发的情感和哲理。

预设:苏轼借助对“水与月”的认识,逐步和自己对话,认识自己,经历了念念不忘到平静坦然,完成了心灵的洗礼与重塑,排解了心中的苦闷,实现了人生的觉醒,从而以旷达者的形象优雅从容、云淡风轻地注视这个世界,诠释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板书设计】

自然欢愉之情

诗中水月苦闷之情

哲理顿悟之感

【课堂总结】

这是一片青绿的山水,“它”涤荡了苏轼忧郁的心灵;这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它”照亮了苏轼阴沉的心房,在山光水色中,苏轼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实现了人生的突围,赤壁也成了苏轼的赤壁,赤壁也成了我辈的精神图腾。正如《古文观止》所评:“风月不死,先生不亡也”。

【作业设计】

1.(必做题)千古赋文,熟读成诵。请有感情的诵读《赤壁赋》,并选择合适的配乐将自己的诵读录制下来。

2、一片田园、一杯美酒、一方高台、一处古战场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