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
中国人报恩的心理行为浅析
?
?
?
?
?
??
?
?
?
摘要:报恩在中国社会既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概念,也是一种比较核心的文化观念。报恩是中国人重要的思想行为之一,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本文尝试探讨中国人报恩心理和行为的动机:维持心理平衡、保持人际交往、获得社会赞许;中国人报恩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有恩必报、小恩大报、转换相报、报于施者、延迟报恩。
关键词:中国人报恩心理和行为动机特征
报在中国社会既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概念,也是一种比较核心的文化观念。报的概念反映的是实际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则。[1]研究中国人的报的心理和行为的一个关键概念是恩。报恩,即报答恩情,是中国人重要的思想行为之一,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知恩图报是做人的优秀品质。
恩是一种泛指的说法,德、惠、赠与、招待、救济等,都可以算是一种恩惠,大至救命之恩,小至一饭之德,在中国历史或稗官野史上是常见的事。在当代中国,通常人们将他人给予的帮助行为和友好行为视为最普遍的恩。恩在中国文化中的含意往往是体察出来的。它的含义通常在字面上表示恩惠、恩典、恩情、恩赐。其意思都是说一个人得到的好处而产生的感激之情[2]。于是中国人的恩通常用来表示得到了一种重要的、重大的、关键性的帮助、支援或支持。报恩,即报答恩情,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恩情有很多,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培育之恩等等。知恩图报是做人的优秀品质。
与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相对应,在中国语言的俗语、谚语和成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施报有关的词语:如,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必报,饮水思源;吃水莫忘挖井人;有恩不报非君子;受恩思报,不忘所以等等。
关于报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籍华人历史学家杨联升率先从社会关系研究的角度探讨报的观念,提出了如下重要的观点:报的观念反映的是一种行为价值取向,其核心意义是指人际交互行为中的反应与回报预期;中国人相信行为的交互性,相信人与人之间、人与超自然之间都有一种确定的行为因果关系存在;报的观念是中国人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3]。翟学伟提出:在既定的交换结构中,中国人行为上的报可分为三个层次:送礼与还礼;行为或事件上的互惠或互助及信仰上的祈求与保佑……关于第二个层次,它是我们研究中国人报的思想和行为的关键,恩是其中一个重要概念。但它使用的语境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上给予下的好处。二是意外的、难得的、超出预见的或令人感动的好处。常态的恩情来自不同的阶层、贫富家庭或强弱者之间的正向支持,而非常态的恩惠则可以来自它们之间的负向支持[2]。
报恩是从古至今皆十分普遍的思想和行为。那么,人们采用报恩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报恩行为又有哪些特征呢?
1.报恩心[来自wW]理和行为的动机
1.1维持心理平衡
无论施予者是否想要追求别人的回报,大部分人在“受恩”后,都有心理上的亏欠感,或心里不安,过意不去,一种欠的感受将受恩者与施予者联系在一起,受恩者产生对于施予者的恩情,接受恩惠打乱了个人原有的心理状态。在受恩者的心中会失去平衡感,失去一种控制感,在施恩与报恩的关系机构中处于下位,而施恩者处于上位,拥有较多的控制感。这种心理状态要得到改善,要达到新的平衡,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于是报恩开始了。因此,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是报恩的主要原因。
受到恩惠的价值是不容易确定的,因为中国人不希望就事论事,受恩者倾向于去理解这一件事的意味和用心。价值计算是理智性的,而报恩是情感性的,也就是非理性的。在中国这样的情理社会,由报恩而产生的一种人情往来是非对等性的,使得彼此由于情的产生而使交换关系不是一次性地完结,而是发生了一次就能连续地循环下去。报恩是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在不断重复的施与报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利益更加一致。
1.2保持人际社会交往
保持人际社会交往的功能,在报恩上有较明显的反映。“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来而有往,不仅因为其礼,而且由于可以扩大社会交际圈,参与社会活动,消除个人自身的孤独与寂寞之感。在报恩的过程中,获得社会认同,同时也获得施予者的认同,确认自我价值。在情理社会中,施恩与报恩的过程中,使得双方关系更加密切,形成一种持续不断地循环往来的社会关系。
1.3获得社会赞许
有恩不报,有仇不复,在人们眼中是反常的行为。“有恩不报非君子”,“有恩不报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因此,受恩者通过报恩,可以成为社会赞扬的目标,若不回报,则会成为社会谴责的目标。相互回报,符合人的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社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老年人心理防御机制的现状调查研究.docx
- 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策略运用探究.docx
- 小学语文阅读中组式阅读的应用价值和有效途径.docx
-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分析.docx
- 古诗词意境感发力对高职学生审美教育研究.docx
- 当代抗日影视剧乱象的透视与分析.docx
-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探究.docx
-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转变策略探微.docx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瘤样扩张97例疗效观察.docx
- 农村配网供电可靠性及提高措施张琳霞.docx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寄书》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雪孩子》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八角楼上》教学设计.docx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docx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丰收了》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