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ocx

大学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大学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通识教育研究

?

?

雷晓婷

摘要: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重要手段,为顺应人才需要而不断被重视,但其在实践中与大学生素质培养需求所产生的矛盾不容忽视。选取湖北省武汉市华中七校在校大学生,结合问卷与访谈的方法深入高校相关群体进行调研,验证现有改革办法的可行性并期待寻求更好解决途径。调研结果表明:划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界限、明确知识广泛性与实践性的侧重至关重要;其次,教师梯队的建设、课程的管理与指导,以及课程改革的系统性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课程设置;课程定位

:G640:A:1005-5312(2017)12-0184-02

一、前言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不断地在追求进步、寻找突破、展开变革。大学通识教育也是在适应社会对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16年3月复旦大学进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大换血,并提出“通识课程应变知识的宽度为方法论的培养”;同年同月北京师范大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并构建了个性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修读方案,等等,高校及教育工作者们对通识教育重视程度和推动其改革的热情与迫切感可见一斑。

为了将现今通识教育的“瓶颈期”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更好融合,并更深入的了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供求矛盾”,本文选取华中七校为样本对象,运用问卷调研与访谈的形式,深入不同类型高校内部进行调查,最终运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以期验证现有改革办法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并寻求更合适的方向。

二、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助推下的必然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口号宣布了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的动员令,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推进迅猛、国际国内竞争愈演愈烈、改革开放愈发深入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和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传统意义中的“博雅教育”和20世纪初追求的“专才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而如何培育立体交叉型的复合型人才和如何发展综合素质人才,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课题。

(二)通识教育: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刘旭对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通识与博雅在目的上不同”,“通识教育是通才的基础与重要组成”,且与素质教育“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白兆锋则按时间顺序大致罗列了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从中英文语境以及对“通”和“识”的释义上分析通识教育。陈东在综合了学者的各种观点后认为“应把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褚万霞也指出:“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广泛而重要,它是非专业性的,但也并非是常识性的简单概述,而是一种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兼具的超越性思维的培养。”由此可见,大部分学者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视为通识教育本质,这一共识对教育体系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三、研究现状

(一)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改革实践之路中取得的成绩

在国际范围内,与其他国家的诸多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觉醒较晚,但是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在通识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大刀阔斧、孜孜不倦的摸索改革,再如复旦大学在2016年进行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大换血和同年北京师范大学大规模的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其实践过程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高校的不断改革和推进,成功使我国高校及教育行业慢慢意识到通识教育在素质教育大环境大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及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合理分配对于其发挥效能的必要性。同时,推进了高校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发展,摒弃掉过去的单一式教学,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模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性发展;并且大大优化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使得学生的专业课知识与通识知识得到均衡合理分配。

而在理论性研究成果方面,很多文献通过分析大学通识教育现行的状况及实施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或解决途径,实现了“第三次飞跃”。例如罗云提出了“提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定位通识教育”、“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制,调动教师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加强对通识课程教学和成绩的管理”四点对策。相类似的还有易洁从“推广和普及通识教育办学理念”、“努力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這几方面来谈。可见,部分学者就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之路的达成一种共识,都是从理念源头、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以及师生共勉等几方面着手来寻求通识教育改革的突破。

(二)高校通识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需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首先,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价值难以真正

文档评论(0)

151****0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