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编号
SJ-NW-14-2006
代替
密级
商密3级▲
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技术规范
内开手柄设计规范
2006-07-22
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汽车的自主开发是中国汽车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汽车自主开发设计中,内外饰设计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在此,特编写此规范——《内开手柄设计规范》,希望对坚持走自主开发之路的新生力量的快速成长能起到一定帮助,也希望对各位设计人员能有一定帮助。本规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项目处进行管理和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
版本号
制定/修订者
制定/修订日期
批准
日期
内开手柄设计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设计规范主要规定汽车内开手柄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国家标准和性能要求。阐述了内开手柄开发的一般过程、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生产工艺等。
本规范适用于N1、M1类车辆。
2引用标准
2.1GB11552轿车内部凸出物
2.2GB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3术语
内开手柄又称内拉手,英文名称为:INNERHANDLE
4设计内容
4.1设计输入
4.1.1车门内蒙皮
4.1.2锁机构
a、空行程
b、解锁行程
4.1.3门内饰板
4.1.4玻璃
4.2内开手柄的典型结构形式:
内开手柄主要结构组成:1、手柄;2、手柄座;3、弹簧;4、转动轴;
转轴弹簧手柄座手柄
转轴
弹簧
手柄座
手柄
4.3内开手柄按照与锁系统的连接方式:
4.3.1内开手柄与锁体采用拉索连接方式;
拉索手柄
拉索
手柄
弹簧
转轴
b)内开手柄与锁体采用拉杆连接方式;
拉杆
拉杆
弹簧
转轴
手柄
手柄
手柄
手柄
4.4手柄布置和运动分析
4.4.1手柄布置分析:
根据造型效果图进行手柄在门内饰板上布置位置及间隙分析,根据校核结果提出修改意见供造型部门对效果图进行优化设计(如下图所示)。
编号
内容
基准值
备注
①
I/S扣手长度(操作点到U点长度)
<685
mm
最大限度760mm
②
开启时肘点到操作点的位置
>480
mm
最小限度420mm
③
竖立把手开始位置
120-140
mm
④
手柄盖板周围的搭接量(前后方向)
3
mm
⑤
手柄盖板周围的间隙(前后方向)
2
mm
⑥
手柄盖板周围的间隙(上下方向)
1
mm
⑦
手柄盖板周围的搭接量(上下方向)
2
mm
⑧
手柄开启角度
≤60
°
⑨
手柄开启力(系统开启力)
18~45(首选操作力为35N)
N
4.4.2手柄运动分析
●对手柄进行运动分析检查是否与总成各相关件发生运动干涉
分析手柄运动是否会与车门系统之间产生运动干涉
分析内开手柄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与手柄座产生干涉以及手柄在旋转过程中与手柄座的间隙是否保持一致。
5内开手柄的材料选择(推荐)及生产工艺
序号
组件名称
零件名称
材料名称
零件类型
备注
1
内开手柄总成
手柄
ABS/PC
注塑
根据车型档次对手柄进行喷漆或者表面镀铬处理
2
手柄座
PA6+GF15-GF30
注塑
3
减震垫
耐油绞料I-1-HG4-543-67
注塑
4
扭簧
油淬火-回火硅锰合金弹簧钢丝
绕制
表面镀锌去氢处理
5
转轴
POM(塑料)或硅锰合金(金属)
注塑或铸造
6、试验要求(请见附件1)
附件1:
试验要求
1、静强度试验
A试验方法
将内开手柄固定在专用夹具上,给内开手柄在α点V方向(见图一)加343N的力,经过20℃×10h,-30℃×10h,80℃×10h,检查内开手柄有无变形破坏。
图一
B判定规则
内开手柄总成经过静强度试验,不得产生明显变形,破坏。
2、内开手柄总成耐冲击试验
A试验方法
将内开手柄总成固定在专用夹具上
温度为室温或80℃时,用3kg的钢球,从300mm高处自由落下冲击内开手柄操作面的中心一次。
温度为-30℃时,用3kg的钢球,从100mm高处自由落下冲击内开手柄操作面的中心一次。
B判定规则
经过冲击试验,不得产生明显变形,破坏。
3、内开手柄耐久性试验
A试验方法
将内开手柄总成固定在内开手柄总成耐久性试验机上,按图一所示,在杆件加载负荷50N,内开手柄作全行程操作5×104次。
B判定规则
经过5×104次操作耐久性试验,不得产生明显变形、破坏。
4、耐高低温试验
试验方法及判定规则
内开手柄经过80℃×240h,-35℃×240h,内开手柄不能产生明显变形、破坏。
5、耐热循环试验
试验方法及判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SJ-ZQ-1-2006-转向轴电子助力系统开发流程.doc
- SJ-ZQ-2— 2006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开发流程.doc
- SJ-ZQ-2-2006-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开发流程.doc
- SJ-ZQ-3-2007-方向盘间隙设计规范.doc
- SJ-ZQ-4-2007-汽车转向柱万向节相位角确定规范.doc
- SJ-ZQ-5-2007-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计算规范.doc
- SJ-ZQ-6-2007-方向盘下轮缘刚度试验规范.doc
- SJ-ZQ-7-2007 稳态回转分析评价规范_070625.doc
- SJ-ZQ-8-2008-方向盘阶跃输入仿真分析评价规范.doc
- SJ-ZQ-9-2008-踏板总成刚度强度分析规范.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