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疾病介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疾病名:视网膜脱离

英文名:retinaldetachment缩写:RD

别名:

疾病代码:ICD:H33

概述: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achment)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应名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或分离),视网膜脱离仅是习惯用词。胚胎学上,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分别由视杯的内层和外层发育而成。正常时,两层之间除在视盘边缘与锯齿缘处有紧密连接外,其余部分需依赖色素上皮细胞微丝状突触(villiofthepigmentepithelialcell)包绕感光细胞外节,以及黏多糖物质的黏合而疏松地附着在一起,视网膜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当某种液体(如液化了的玻璃体、脉络膜的炎症渗出液或浆液性漏出液等)进入两层之间,或神经上皮层受到来自玻璃体方面的牵引,使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分开时,称为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后,感光细胞营养遭受障碍,如不及时复位,使整个神经上皮层发生萎缩和变性,造成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

视网膜脱离分孔源性、渗出性、牵拉性3类,其中孔源性占大多数。孔源性脱离:即裂孔性,曾称原发性,是指绝大多数情况下,视网膜脱离眼能查到裂孔,但无显而易见的引发裂孔的原因,封闭裂孔后视网膜很快复位;渗出性脱离:是指有明确的局部或全身原因,导致脉络膜和(或)视网膜渗出或漏出,液体积聚于神经上皮层下,消除发生原因后,视网膜可自行复位;牵拉性脱离:是指玻璃体(包括玻璃体基底部)存在明显的机化膜、机化条索,并与视网膜有广泛粘连,这些机化物的瘢痕收缩是引起脱离的直接原因,只有在消除、松解了此种因素后,视网膜才能复位。少数情况下,渗出性和牵拉性脱离也可见到裂孔,但不是引发脱离的原因,即使封闭裂孔也无助于视网膜复位。以上分类,虽然不能说尽如人意,但就目前而言,还是符合临床实际的最佳方案。

流行病学: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为常见病,所有视网膜脱离中以孔源性最多。有作者报告视网膜脱离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1.1%。北京市35所医院联合调查了1999~2000年北京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

2

年发病率为7.98/10万。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约3∶2。多数为中、老年人,10岁以下儿童少见。左右眼之间无差异。双眼罹病率约占患者总数的15%。好发于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好发于高龄女性并伴有高度近视者,我国的发病率较欧美高。视网膜脱离伴锯齿缘断离的多有眼球挫伤史,年龄常在30岁以下,男性多见。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病例的分析,因为报告的病例不多,且统计中的年龄段不一致,尚难充分说明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发病规律。北京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调查组报告20岁以下的青少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年发病率为4.19/10万,20~29岁上升到6.51/10万,构成年龄发病率的第1个高峰。

病因:与视网膜本身状况、玻璃体情况及眼球本身甚至遗传因素都有关系。发病机制:

1.视网膜变性各种视网膜变性多出现于视网膜应力较大的区域,如锯齿缘、赤道部及黄斑部,这些地方又都具有血液供给欠佳的解剖弱点。锯齿缘的视网膜变性多呈菲薄囊泡状。赤道部的变性与视网膜脱离有关且常见的为格子样变性,它好发生在颞侧网膜,呈梭形,变性区内视网膜萎缩,常伴色素沉着,并可能有1或多个圆形裂孔。视网膜血管进入变性区后闭锁呈白线似树枝,故有格子状变性之称。变性区前方为液化玻璃体,但在其边缘玻璃体纤维与视网膜紧密粘连,因此当玻璃体发生后脱离时,易撕破粘连处的视网膜形成马蹄形裂孔。双侧眼底变性区位置常对称。视网膜与脉络膜的炎症,也可在炎症部位产生与玻璃体的粘连,使已脆弱的视网膜易发生裂孔并导致脱离。有些病例虽有视网膜裂孔,但不发生视网膜脱离,尤其是视网膜的萎缩性孔与玻璃体无粘连者。再如特发性黄斑裂孔,以及大部分钝挫伤所致的黄斑孔也不发生视网膜脱离,说明视网膜裂孔虽是产生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因素,但尚需其他条件的配合,才导致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2.玻璃体的变性儿童期玻璃体透明,很难看出其结构。随年龄渐长,玻璃体日渐发生退行性变性,出现条索并形成液化腔隙,称年龄相关性玻璃体退变。近视眼尤其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玻璃体退变出现更早。玻璃体退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后部和(或)上部发生后脱离,液化腔隙中的液体经视盘或黄斑前方后皮质最薄弱处流出,储留于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的间隙中。如果视网膜已有裂孔存在,

3

或在玻璃体发生后脱离时,将原有因变性而产生的玻璃体视网膜粘连撕破,液化的玻璃体即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层间的潜在间隙,形成视网膜脱离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