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跨学科教学让主旨更显豁.doc

跨学科教学让主旨更显豁.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学科教学让主旨更显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便捷、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为例谈谈跨学科教学的策略。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字字有情、句句含情,七年级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难度较大。因此,笔者结合文本实际,采用跨学科教学策略将文章内容可视化,让文章主旨更显豁。

一、借助影视知识明确写作意图

《土地的誓言》充溢了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东北平原的美丽、富饶,抒发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也表达出他们为故土战斗到底的坚定信念,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七年级学生学习过的散文大多是写人叙事类散文,对抒情性散文比较陌生,很难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感,并且他们生活在安定、祥和的和平年代,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或体验,大多数学生甚至没有远离过故土和父母,对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只停留在语言理解的层面上,很难理解《土地的誓言》中语言文字背后的悲怆与痛苦。这些学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原”那个让所有中国人都不堪回首的时代,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自主阅读文本并解决这一问题后,笔者基于文本主要内容提出“故乡的特点是什么?”“故乡身上的‘污秽和耻辱指什么?”两个问题。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很容易找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美丽、丰饶”。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感到茫然,因为“污秽”“耻辱”只出现在文本最后一句“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中,前文虽然有所暗示,但要么隐藏在抒情性极浓的语言中,如“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等,要么以直抒胸臆方式简洁地暗示,如“你必须站立”等。七年级学生受认知所限,很难从这些暗示中发现“污秽”“耻辱”,即使文末落款“‘九一八十周年写”暗示了答案,学生也很难从这一看似不紧要的落款中挖掘出“污秽”“耻辱”的内涵。

基于此,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九一八事变》、电影《九一八》和《松花江上》中有关日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东北人民惨遭蹂躏、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片段。学生通过视频直观而真切地感受到东北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的“污秽”“耻辱”,特别是出现侵略者枪挑妇孺后哈哈大笑的画面时,学生怒不可遏,一些男生大骂侵略者是“野兽”“畜牲”,一些女生则嘤嘤啜泣起来。观看视频片段后,学生纷纷举手抢答。经过师生归纳、整合,学生明确:“污秽”指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毫无人性的兽行。“耻辱”指东北人民在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呻吟、痛苦和悲伤,指东北人民遭受的羞辱、侮辱。

二、借助地理知识消除学生误解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受专业所限,未必能完全掌握文本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科教师为语文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以免出现因知识性错误而误导学生的情况。

《土地的誓言》中的“土地”指东北大地,但在文本中,作者没有一句写到东北或东北三省。教学中,有的学生根据文本中“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等描写,认为文本中的“土地”、作者的故乡应该是内蒙古大草原,有一名学生甚至依据作者的名字“端木蕻良(满族作家,辽宁昌图人)”主观地认为作者是蒙古族作家,作者写的“土地”和“故乡”是内蒙古大草原。

鉴于学生的错误认知,笔者教学时将地理知识与文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请地理教师提供了三个与文本相关的地理常识。①东北三省是行政区划名称,东北草原区是地理区域名称,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左右,海拔为130~1000米。②作者端木蕻良的家乡昌图县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东岸、松辽平原南端,是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三地交界处,西面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左翼后旗隔辽河相望,科尔沁左翼后旗是著名的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昌图”是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前两个音节的转音,意为“绿色的大草原”或“水草丰美的地方”。③东北三省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黑土地,还有大片的草原,著名的草原有长白山草原、通化草原、扶余草原、西辽河草原、松嫩草原、德力格尔草原等。

通过了解这些地理常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东北地区有大草原,《土地的誓言》中的“土地”泛指东北三省,马群、蒙古狗和草原并不是内蒙古自治区独有的事物。借助这些地理常识,学生很容易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人民奋力抗争、为故土战斗到底的事情与文本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