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五育融合”评价观要义阐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小学教育系主任,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及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既是我们准确把握当前育人质量的工具,又是促进并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五育融合”评价需要从五育融合课程、知识、教学活动、教材资源等方面考量其基本理论属性和实践途径,它是促进五育融合实现、提升五育融合效果的重要行动纲领,对五育融合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深入探讨“五育融合”评价的内涵及特征,思考评价的目的、方法、标准和价值等基本问题,反思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确定,将助力教育者更深入地理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与五育融合之间的内在关联,更精准、高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何为“五育融合”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定义和价值赋值,既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价值的评价活动,应是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石中英,《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刍议》,《教育研究》,2022年第9期)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深受智力与能力单维评价观的影响,尤其是在“唯分数论”和“唯升学率”观念的主导下,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呈现出显著的形式主义倾向和高度同质化特征。这一现象暴露了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内在问题的复杂性与形式主义弊端,凸显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对国民整体素养构成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深远影响。“五育融合”评价旨在全面审视教育对象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个维度上的协调发展状况,它以一种整体的、关联的和全面的视域重新界定了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因此,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践行五育融合思想,无疑是推动评价体系转型升级、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换言之,“五育融合”评价既能体现民众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又能助推理想教育样态的形成。通过“五育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我们有望打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实现从单一知识技能评价到“全人教育”评价的跨越,从而在教育评价层面推动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深入探究“五育融合”评价体系的本质内涵,需围绕两大核心维度进行分析与构建。
首要维度是评估“融合”状态本身,即不再孤立地看待、考核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成效,而是考查教育实践中五育之间的融合程度。这个层面的评价应聚焦教学内容的创新融合机制,审视五育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成功跨越了单一学科教学的壁垒,实现了多元知识的有效整合。这个层面的评价还需严谨检验理性的学科知识是否经由实际操作与体验活动得以转化,以确保学生在互动参与中真正领悟并内化这些知识,从而评判五育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达到较为理想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的境界。
第二个关键维度是全面而细致地衡量五育融合所产生的育人实效。这不仅要求细致观察与记录学生在五育融合学习进程中的动态表现及其变化轨迹,更涉及教师能否構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教学组织模式,借助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以及高度整合的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综合素质。此阶段,评价的核心目标在于确认五育融合教育是否切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是否有助于他们在全面成长的基础上彰显个性化特质与生命品质。
实践中如何实施有效的“五育融合”评价呢?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五育融合”中的“五”并非指德、智、体、美、劳五个独立领域各自为政,而是象征一种超越单一智能范畴、涵盖多元素质的深度整合与协同发展状态。因此,评价过程不应局限于对各项素质相互割裂地剖析与量化打分,而应聚焦于对个体全面且复杂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尤其是智力之外,对个体成长至关重要的深层次品质的评价。其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方面需坚守统一的底线标准,这是在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确保每名受教育者达到基本学业要求的基石;另一方面需引入“鉴赏性评价”和“真实情境评价”,前者强调移情性地参与作者所创设的情境,感知评价对象某些精妙、复杂且重要的特质(艾斯纳著《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鼓励评价者充分展示鉴赏结果,通过深度感知与理解,用心发掘、欣赏学生的闪光点,使之成为激发学生自我认知、增强学生自信、引领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后者着重创设与现实问题相似的评价情境,让评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