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组合抢分练
组合抢分练一信息性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一、(2022·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花青、石青和石绿
正如《只此青绿》舞蹈中的长裙那样,中国古代“青绿山水”里的“青”是指蓝色,但
要说明不同的“青”并非易事。
首先,“青绿”的“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因为在彩虹般的可见
光谱中,被叫作“青”的颜色既不是青苹果、青菜那种偏黄的嫩绿,也不是蓝;而是偏蓝调
一点的“薄荷绿”。我们古文中的“青”却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一种深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意思就是,青色来自叫作“蓝”的植物,颜色却比它未提炼时更深。在我国不同地区,有
许多种不同科的植物都曾经担当过“蓝”的角色。用得最广泛的蓝有蓼蓝、菘蓝,它们甚至
到当代还在应用,是民间“扎染”俯拾即是的原料。其中的菘蓝还能当中药,它的叶子晒干
了是清热解毒的大青叶,而它的根就是板蓝根。
以这些植物提取出的蓝色颜料叫作花青、靛青,除了用于画画、染布,也是美人画眉的
青黛。不过,中国画里青绿山水的“青”大部分时候都不是“青出于蓝”所指的植物颜料,
而是矿物颜料。因植物颜料会溶于水,一经稀释,它便均匀地沉入织物的经纬之间,不会反
光,没有遮盖度,所以一般用于没骨画法、大写意,而在山水画里只用于作底色。至于青绿
山水山巅上那抹艳丽的蓝色,一般是来自蓝铜矿研磨出来的粉末,称为“石青”,而山腰上的
绿色来自在蓝铜矿中常见伴生的孔雀石,称为“石绿”。它们共生在一起时,蓝绿两种宝石交
相辉映,来到画上则如遇旧邻,相得益彰,如陆游诗云“螺青点出暮山色,石绿染成春浦潮”。
中国古人用得最广泛的矿物颜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绿了。亚欧大陆的许多地方都可开采
到这两种矿石,因此从敦煌到罗马,各地的壁画中都常见这两种颜料。哪怕敦煌壁画上的脸
都黑没了,蓝绿色的飘带却还清清楚楚。蓝铜矿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容易氧化成孔雀石,也
就是说,石青会从一种清冷纯粹的深蓝色,渐渐“绿化”,转为一种较温暖浅淡的湖蓝色。我
们如今看到的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那些蓝色,已经是经年转化之后的效果了。难
以想象,它在刚刚绘就的时代,会是怎样的一种韵致?蓝色会更深,画布更白,从而衬托出
山谷间温暖的赭石色。
《千里江山图》的设色方式之所以能成立——它看起来颜色浓重却并不俗气,正是因为
石青的这种奇妙的冷感。中国古人的审美实在是灵活,在山谷凹处施加赭石这样有突出感的
暖色,在凸处却施加一种有后退感的蓝色,这种技法和素描的明暗法恰恰相反。它又的确能
让画面仿佛凸出于纸上,成就一种立体感,但这立体感倒更像是剪纸而非浮雕。
习惯了油画技法的观众,会难以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能有如此奇妙的想象力。蓝色在油
画里多被用于阴影色,在风景中,深蓝色常常和黑色、绿色配合起来作为暗色使用,浅蓝色
才会用于天空或明亮水面上的波纹。但细腻的中国画师当然比油画家更了解自己的材料媒介,
会将石青和花青截然区分对待,花青溶于水,它会和画面的底色融为一体,它才是用来表达
阴影感的蓝色,而石青则是有覆盖性的,用了石膏就如敷了一层蓝色的粉,对于讲究空白意
境的水墨画来说,这么亮丽的颜色,只好用来表达凸出感了。从画家到收藏家,当然都知道
这么深的蓝色顶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它却是这么铿锵有力,艳而不俗,令人过目
不忘。
我们不妨想象,石青和石绿的这种配合可能来自一些唐突的试验,它们的最终效果,如
《千里江山图》所展现的,几乎是某种天作之合——它们恰好就适合这种皴法,这种笔触,
这片山川。如果换掉笔触、皴法,或者换种构图,这种施色方式很可能就不合适了。甚至可
以说,如果没有王希孟的功力,只是一般画匠亦步亦趋的模仿,其笔墨力道必然托不起如此
娇艳的色彩对比。
(摘编自杨娟娟《不曾褪色——中西绘画中的
青绿简史》,2022年3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中国画在色彩上赋予民族个性的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画着色多从物象固有的本色出发,而不计较光的影响和变化。虽然有时着色也
有浓、淡、干、湿之别,但目的不是表现物体的光感而是为了破除板滞,以得颜色本身有丰
富的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