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新媒体视阈下通识课程建设研究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识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本文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探讨新媒体視域下通识课程建设。
一、通识课程与新媒体
(一)通识课程概念
《教育大辞典》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共同教育。哈佛大学在其“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里面明确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1]可见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理念,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通识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之外的公共课程,是通识教育理念实现的载体。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为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各高校按照行业归口调整学科结构,形成各种专门学院,并按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形成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行业专业更替速度的加快及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其弊端日益凸显。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标志着通识教育在我国全面开展,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识教育。[2]作为素质教育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要模块。
(二)新媒体的时代特点
新媒体是指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上的媒体形态。这些新技术包括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它们构建了微信、短视频、QQ、微博、网站网页、手机应用软件、公众空间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将不同时空的受众相互联系,实现信息无障碍的沟通传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传播速度快,反应灵敏。新媒体是通过手机、电脑等载体加速了信息发送和接收过程,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连接。这省去了传统媒体如报纸等载体的制作和运输过程,直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
传播信息更广,面对的群体更为复杂。新媒体时代,手机、数字电视机、电脑、iPad、这些工具已经是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使用这些工具的范围很广。
传播内容及方式更为丰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围绕不同人群的需求会形成不同的运营平台,平台聚焦的内容也被精确细分,内容细分后,新媒体运营的内容制作者能够围绕相同的爱好兴趣聚合更深层次的内容,引起大家精神层面的共鸣,创造新的价值,定义新的互动规则。人们可以发微信朋友圈、抖音将声音、图片、视频等传播。
传播更便捷。在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变得非常便捷,通过数字化的应用,文字、图片、图像、声音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制作、获取并传播。
(三)通识课程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通识课程面向学校所有专业学生,因此对教学要求较高。它要求将通识课程知识融入专业知识,并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通识课程的实施难度大,因为其要求实践性强,需要有真实的情景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识课程需要有明确的任务导向,并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把控要求高,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旨在提升他们解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智慧生活、有效学习、高效工作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与新媒体(一)通识课程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通识课程中提升学生生存和发展等各项职业素质的重要课程,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只提供就业指导,它还承载着大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对自身的了解和对目标职业所做的必要准备。
当今社会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开放让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碰撞冲突,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知识更替中,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因此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职业素质的提升,希望通过职业素质的提升实现向高层级职业流动的目标。
职业素质是指适应产业行业结构发展的需要,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各种职业知识和技能。由于产业行业结构对劳动者的需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变化,因此职业素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呈动态发展态势。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普及化、毕业生分配市场化、经济发展全球化,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但是,目前高校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还停留在教师课堂上理论宣讲的阶段,实践活动少且没有系统性。许多学生毕业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足在学校没有学到的实践经验,从而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些学生甚至在找工作的挫折中丧失了信心,出现厌学甚至退学的情况。因此,要转变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建立适应产业行业发展的新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就了解清楚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所需的各项综合素质,并通过在学校的专业学习中牢牢掌握各项职业所需的实践技能。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00后”大学生群体画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doc
-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doc
- “本土非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职教学中的探究.doc
- “二三四”机制下中职学校班级建设的思路与实践.doc
-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婴幼儿托育专业实训课程BOPPPS教学模式的研究.doc
- “技艺互为”: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oc
- “双精准”背景下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doc
- C-STEAM教育在新媒体营销中的教学实践研究.doc
- 班主任中途接手班级的管理与思考.doc
- 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