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由“动物们连夜效仿游客打架”想到的
——浅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儿童行为习惯的培育
摘要: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德育内容之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二者有机融合,才有助于解决孩子们成长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本文笔者从网络热搜的一段视频引发思考,来谈谈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帮助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动物效仿,生活,儿童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
你们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这个时代只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放得十分光明,然后交给我们的下一代。”萧伯纳如是说。不错,缔造世界的是上一代,创造盛世的也是上一代。
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但若他们从小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
2021年8月7日下午,有两家游客在北京野生动物园游览时因琐事发生纠纷,进而互相谩骂、厮打。其中一名穿深色衣服的妇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抓扯一名倒在地上的女子的头发,随后其被另一名男子踹倒在地,引起大量游客和附近动物的围观,并由此出现了动物们连夜效仿。
那时那刻,他们会作何感想?有何行动?其实,类似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还有:疫情期间,奔驰女硬闯小区专横跋扈;倒在马路上的老人狮子大开口要赔偿;大型活动结束离场后一片狼藉......殊不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最高的教养呀!但这些行为习惯仅仅靠小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引导、培育,就能教育出一批拥有良好行为习惯、肩负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呢?诚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作为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在小学阶段该如何培育儿童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明理导行、知行合一,受益终生呢?
一、启事在教诲,要唤醒儿童认与知
1.往事不堪回首
2017年开始实行的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前身是《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回望以往的德育教材,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总是道理先行,再用正反事例来例证道理,最后总结论述。大多数教师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对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学生呢,机械被动接受。当教师在课堂上从学生的神情中发现自己的教育期待得以表现时,就以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就会让儿童产生好习惯是老师、大人要求的。因此,很难唤醒儿童自己的认与知,就必然出现学生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知行两张皮。
2.课堂说教变为引导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的启事教诲要从行为习惯的说教上转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探究上来,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养成好习惯后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唤醒他们积极自主去认知,进而真正感受到习惯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这样的道德教育是从儿童完整生活的角度出发,既追求高尚的道德伦理,又关注儿童生活中的良善。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个体成长的视角,而不必只是苍白说教要“小点儿声”以及要“小点儿声”的重要性。为了让儿童真切认识到大声吵闹的不文明现象离我们很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噪音的制造者,会给身边人带来不好感受,可设计两次指向不同的讨论活动。第一次,还原课堂上最真实的状态:议论纷纷,热火朝天。教师用手机抓拍下学生当时的画面视频,利用希沃助手传到教室里的电脑上,请孩子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审视自己刚刚的言行。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次的讨论——随堂检测。这一次,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控制了自己的音量,有序发言。结果,课堂上少了“你争我抢”,多了规则与文明。教师在无声的对比情境中教诲、启事,孩子们在真实而非虚拟与说教的情境中体验,自然地唤醒了他们的认知,良好的行为便”水到渠成”。
二、成事在榜样,要激发儿童的思与辨
1.目前的教学现状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儿童生活,体现德育的生活性。简言之:教材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符合儿童生活的逻辑。前文中,笔者提到过去说教式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育作用甚微。如今引导式的、情境化的教育给学生营造了学习、生活的真实场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使课堂“活”了起来。但是多方面的因素也导致了学生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问题层出不穷。笔者一直在探讨,这些问题是因为教师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失策造成的,还是因为受了小伙伴的不良影响,抑或是受家庭、社会行为的影响呢?诚然,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是与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在此,笔者不妨大胆猜测:既然前文中提到的小动物们都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与仿真.pdf VIP
- 关于开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的自查报告.docx VIP
- 体例格式7:任务1《中型网络安装与调试》教学活动策划表.docx VIP
- 10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pdf VIP
- 铝合金压铸技术要求汇总.docx VIP
- 肩周炎诊断及治疗【17页】.pptx VIP
- RFJ 002-2021 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暂行).pdf VIP
- 安装工程技术 安装工程技术、模块6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pptx
- 5G应用安全案例集2023-2024.12-100页.pdf VIP
- 睑板腺按摩护理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