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65
PAGE85
PAGE86
五德终始说的延义探讨五行色的形成
摘要
五行学说之论述乃结合阴阳、五行之思维形成「五德终始说」之论证。其中说明五行(木、火、土、金、水)之「相克相生」的法则,至有「五德转移」之说,延义至各朝代之更替,乃为「时令」代之而起的五行之「德」。如《礼记.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隐含「天命转移」,说明天命归于有德者,故而有谓之三统色彩之说。夏朝崇尚「黑」色,商朝崇尚「白」色,周朝崇尚「赤」色之三色建构,至秦统一天下推「五德终始」,以周得「火」德,秦代替周为「水」德,故崇尚黑色。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其将五行学说结合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藉「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建构出其伦理的观念和思考,也为西汉武帝建构形成政事、人文、礼制的基础。若探寻其脉络同理可以看出阴阳、五行结合色彩与四时、方位、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等所建构的关系。故有谓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特质的形成,除神话、传说的记载,而后道教、佛学、禅学、儒学等亦受其之思想影响,此和西方色彩形成之特质不同。本研究主要论述内容有二个主要部分:一为「五德转移说」隐含五色形成之研究、二为探究五行色意义形成,是为建构以五行色为主之传统文化色彩内涵。
关键词:五行、五色、五方
一、绪论
(一)研究动机
色彩是自然赋予的符号,有其规则性和排序,又具有相关性、对比性和因果的逻辑,更能以文化的内函显示于情感的表达。虽说色彩具有各地区的民族风格和象征,实际上应说色彩表露出自然变化的讯息,人类以色彩抒发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不论在宗教、民俗、社会制度、商业行为和管理,均与色彩有着不可分的关联,尤其以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呈现的意涵最具特色。色彩承载着无数的意义,在科技相关产品的研发无不与色彩有着密切关系,然对色彩的探究实因国内色彩的学习偏重在认知的概念,实难融合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色。自古以来先民先贤对色彩的研究和发展,其系统早已跨越生活的实用性,亦已涵盖观天象、四时变化、节气的排序,并与生命哲理有着神秘的连结。本文尝试以传统之五行色的形成与发展,来探讨文化色彩的形成概念和意义建构。
(二)研究目的
色彩的呈现形式以自然的、自由的、新鲜及不侷限的,好似人类视觉与色彩本就如此自然依存。若以「自觉」对色彩的存在,必然也会问色彩是什么?前者为色彩现实的存在和感觉;后者为思考探索色彩的本质,如色彩的性质、分量和度量等。色彩存在的意义思考,可以回顾西方色彩演进的发展过程,从存有「一元之宇宙」观,到1666年物理学家牛顿(IsaacNewton,1642~1727)在实验室发现,并証明「色彩来自光」,而后将其领域研究分为以物理混色之色感为主,表现于光源的刺激;另则以色知觉为主,表现于物体色彩之心理显色。然汉民族视色彩为宇宙间的现象,其源于阴阳的作用而形成,借以易理来比拟其自然色彩形态和其象征的内薀。故先民亦将黑、白视为色。《淮南子?原道》:「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至于黑白,若以「肖似」色彩观点看,太极图之黑白双鱼合抱为指涉其阴阳作用,生生不息的宙观记号。白表阳、黑表阴,乃虚实的相互作用。其设色亦以黑色为始,也即所有自然色彩皆源于黑、白。
本文有关「五德终始说」驺衍的主要思想之一:「五德终始」或称「五德转移」,以五行相生相胜解释朝代的兴衰、更替。所建构形成之三代夏(黑)、商(白)、周(赤)之三统色彩,至以五行学说之相生相克的法则推演形成,如秦朝(水德)取代周朝(火德)崇尚黑色,为五行与色彩结合建构。时令乃为「改正朔,易服色」,应天命转移作用于政治的意义形成,建构出汉文化色彩之五正色(青、赤、黄、白、黑)色彩理论。再则经由\o中国中国\o汉朝汉朝思想家\o董仲舒董仲舒提出的一套\o神学神学理论,成为当时统治者的一个重要思想,董仲舒把「\o天天」人格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够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以及人类的人事变化都是「天」所决定,而\o人人的生理构造、思想、感情、道德质量也是「天」按照自己的特点塑造的,人是为了体现天意被创造出来,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之「天人感应」《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董仲舒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延伸天人感应,其中从这段话中之人体构造和情感心意说明天人同类,凡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赖炎元注译,1996:12-13)。、「天人合一」《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陈鼓应注译,2000:145)。《礼记
驺衍的主要思想之一:「五德终始」或称「五德转移」,以五行相生相胜解释朝代的兴衰、更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研备课校本培训.pptx
- EZVIZ 萤石 智能锁Y3000FV用户手册说明书.pdf
- 2025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押题卷(含答案).docx
- 产业园区智能化规划设计方案.pdf
- 《旅游类学生就业指导:扬就业之帆 启梦想之旅》 模块三 了解形势,选择去向.pptx
- 新航道留学预备三级读写答案.pdf
-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PPT课件.ppt
- 2024广东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招聘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9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基于excite timing drive的汽油机多阀系仿真及优化研究浙江大学等.pdf VIP
- 2025届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许洛平)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一模)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