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行文有法:初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统编版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现代文能够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思路与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的阅读鉴赏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写作框架,并能在评价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水平,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读写结合;评价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表示,写作是一种探索和提问[1]。写作需要深入生活、观察世界、体验情感,从而感知世界并发现自我。而中学生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限制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因而真正感知世界并以此为生活素材的写作经历,导致学生写作时常出现“雷同的事件”“千篇一律的文字表达”等,学生往往不能从中获得写作的成就感,反而视此为一种负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2]。强调要以任务为导向,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同时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学习任务群,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笔者以为写作有法可借鉴,教材中的篇目便是很好的写作尝试依凭。基于此,本文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八上”)的课文为例展开理论与实践探讨。
一、掌握鉴赏,拓宽思路
为了积累学生写作经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除了发现身边切实存在的美好事物之外,尤其要学会发现并鉴赏教材中文章的可取之处,化所见所学为己所用。
统编版八上人物传记单元与散文单元可谓篇篇经典。第二单元四篇文章均是描写人物的经典作品,《藤野先生》以双线并行的方式,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传达情感;《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则以朴实的笔触评价了母亲一生的事迹及其对“我”的影响;《美丽的颜色》采用“蒙太奇”镜头式的方式记录主人公居里夫人发现“镭”所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并在语言上频繁使用近义词的表达,展现传记主人杰出的境界。第五单元朱自清的《背影》与汪曾祺《昆明的雨》两篇文章文笔细腻,遣词造句精细且情感真挚,从身边事写起,易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以这些课文为例,展开文章写作思路、手法、语言运用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要领。
(一)思路与手法
在赏析《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先对文章脉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分析,再根据文中段落顺序找出描绘托翁的关键词,并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出发对这些词语的性质进行概括与梳理。如第1至第4段用的“长相粗劣”“藏污纳垢”“平庸”“粗鄙”是贬义词;第5自然段“尊贵、轩昂、伟岸、天才”“矮小敦实、侏儒”则有褒有贬;第6至第9自然段用的“黑豹似的目光”“犀利目光”等为褒义词。在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下,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隐于其后“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也呼之欲出。
(二)语言文字运用
经典散文令人回味无穷,除了精巧的构思,还有精妙的语言运用。同样是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茨威格通过词语与句子的替换使用,如“浓密、茂密”“粗劣、粗鄙”“忧郁、阴沉”“推毁、撕烂”以及“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等,反复勾勒列夫·托尔斯泰的特点,又让文章愈发生动且灵活,为后文赞扬而蓄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贴合的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寻找、体会作者为人物形象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
二、学会模仿,随机而变
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掌握鉴赏要领,对经典的文章进行深入赏析是达成写作目标的第一步,而将这些方式恰当地融入自己的写作中才是更为关键的过程。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开展自己的写作活动,或者说在一定的写作框架下增添写作素材呢?学会模仿至关重要。笔者以朱自清《背影》第六段“父亲为我翻过月台买橘子”的片段为例展开探讨。
这一自然段采用带有色彩的词语,如“黑色”“黑布”“深青色”描绘出父亲衣着的陈旧,而翻越铁道到达月台的路程与上年纪的父亲之间的反差则通过一系列肢体及动词,如“蹒跚”“探身”“两手攀着”“两脚上缩”“身子向左微倾”进行呈现。同时,父亲的话语也是其形象及情感的寄托所在。透过捕捉文段的重点,让学生在已掌握的方法之下,给予模仿的支架及要求,例如:①模仿文章中第六自然段的形式,选择一个人物进行仿写。②仿写要求如下:在内容上要有人物着装、姿态,从而凸显特点;在语段整体结构上要包含语言、外貌、动作以及情感的抒发。学生仿作如下:
“……那瘦削的身影依旧苍老,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雨衣,手中拿着一把伞,脚步匆忙。有些花白的头发因为雨水而丝丝缕缕地粘在两只耳旁,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两只眼睛眼球深陷,眼角是一条一条的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