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水的观照自我的觉醒.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水的观照自我的觉醒

[摘要]《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都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切体悟以及对生命的深刻认识,而人生体悟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将两篇文本联读,其要点明确为:于相同处联,欣赏山水中的自然意趣;于相似处联,感知自然中的悲喜之情;于相关处联,体悟人生多种形式。在相同中丰富认知,在不同的比较中辨析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锤炼思维。

[关键词]联读;《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位于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隶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也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精神内核、审美追求、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教材将这两篇文章编为一课,不仅因其时代相近,还因其都有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切体悟以及对生命的深刻认识,更因这种人生体悟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新课程理念下,两篇文章编为一课就不能简单地进行单篇教学,应视两篇为一篇,找到文本的关联点进行联读,方才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笔者认为,既然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本进行联读,那就一定要明确联读的要点。联读要点有三:于相同处联,加强对内容的感知;于相似处联,在辨析中思考差异;于相关处联,在同异中探究;于相悖处联,在矛盾中寻找关系。

基于此,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的联读点可明确为:于相同处联,欣赏山水中的自然意趣;于相似处联,感知自然中的喜悲之情;于相关处联,体悟人生的多种形式。

一、山水中的自然意趣:生机与活力

两篇文章同写到山水,山水的特征都呈现出盎然的生机与活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高耸巍峨的会稽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和高高的竹子,山间流淌着清澈湍急的小溪,溪水照应着山林竹木,动与静,绿与白,庄严巍峨与清秀灵动,相映成趣。这里的山水,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水声、怡人的浓绿、有广阔的空间、繁盛的万物,展现出空间开阔与勃勃生机。“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幽深曲折的山谷清幽神秘,人迹罕至;山丘道路曲折,充满自然意趣。在这里,树木长势旺盛,泉水叮咚作响。万物正得其时,充满活力。

二、山水中的情感表现:乐与悲

以自然观照人生是一种传统。《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孔子关注自然,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开始,中国历代的文人都会在自然中体悟人生。可以说王羲之和陶渊明延续了山水关联人生的文化传统,但是二人眼中的山水不再仅仅只是人欣赏的客观对象,而是与人以及人的活动融为了一体。

山水之乐与人生之悲。王羲之在兰亭,看到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自然的山水。人列坐在曲水旁,引曲水流觞,这时,人的“一咏”的“幽情”就体现在曲水中的“一觞”之中。“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自然天地与人的“仰”“俯”的行动以及“极视听之娱”的“乐”的情绪是一体化的整体。天地广阔,胸怀开畅;天气清新,环境幽雅,人心情明净,行为清雅。陶渊明辞官归里,复返自然,他将眼光投注到庭院的松、菊、柯、云、鸟、壑、丘、木、泉等自然景物中,不论是庭院中的“松菊”,还是云鸟,都不再仅仅是客观物象,而是带有作者本人情感色彩和人格色彩的意象。山水不再只是个体观照的对象,而是成了个体情感及人格的载体。此时,人对自然的感知更丰富,关联也更密切。可以说,作者不仅发现了自然,也在自然中发现了自我。如果说庄子《齐物论》提出的物我同一是一种客观的无差异的平等,此时自然物象与人的关系就是人投射了自我情感之后的平等。

“乐”的暂时性与“悲”的永恒性。在王羲之眼中,聚会之乐短暂,人的生命更是短暂的,“俯仰”山水的乐趣很快就会变成人生“俯仰”之悲。王羲之的生命短暂之悲贯穿“昔”“今”“后”,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之悲。只要人类仍在繁衍生息,那么“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个体虽生命有尽,但此悲却绵绵无绝期。同理,在陶渊明眼中,万物正得其时,而自己不仅“世与我而相违”,更是“吾生之行休”,山水之乐转而变为山水之悲。作者虽用“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安慰自己,但是“已矣乎”的感慨中蕴含的深沉无奈与不甘是掩盖不了的。越是感叹“算了吧”,就越是不甘心,越是不得已为之,个中悲苦是无法消除的。

两人“乐”的情绪都与自然有关,也都具有暂时性的特征;而“悲”也都具有无法消除的永恒性特征。

三、人生的多种形式:感知、行动与态度

“悲”的情绪虽然无法消解,但可以抚慰。抚慰的方式就是真正认识人生,进而寻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这是魏晋时期文人都在探索的人生路径,也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人生突围的共同方式。

魏晋时期被学者称为“人的觉醒”时期。人的觉醒意味着人开始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行反思,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内在感受与生命体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人的道路基本只有仕进一条。到了东汉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