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贞观政要卷六——贞观十四年》《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贞观政要卷六——贞观十四年》《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贞观政要卷六——贞观十四年》《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真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吴兢《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二:

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常之谋以哉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也。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血禁门、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既诛巢隐,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之以图后功,亦可也;竟乃释此不为。而尉迟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上前,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胁之。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噫!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戴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②巢隐,指隐匿的敌人。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身为帝王却不能查看当朝国史,结果这些国史不能起到规劝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世民感到十分遗憾。

B.李世民认为通过政变诛杀兄弟,和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两件事一样,利于国家稳定。

C.材料二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历史人物的种种表现,戴良对他们抱以惋惜之感。

D.在戴良看来,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国大义,多次辞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且珍惜名誉的人。

【答案】

C(玄武门之变中的高祖仅出现在戴良的假设中,并没有实录其事迹,且戴良对高祖无惋惜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①,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④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1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